今天(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天气,当然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阴雨缠绵,让人们很容易想起“天无三日晴”的贵州。贵州的天气当真“天无三日晴”吗?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之际,记者专访了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广忠。
记者: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请问天气与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赵广忠:简单的说,这是一个科普的话题。地球是目前人类能够发现、感知到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太阳是地球上所有能量的源泉,而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正因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这与太阳、与地球的大气环境密不可分。天气气候是人们生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与天气、气候息息相关。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气候起到很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到了今天,人类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去改造自然环境,也扩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用典型的案例来说,譬如贵州黔东南的天气潮湿炎热,那里的建筑都是吊脚楼式建筑风格,好处在于不直接接地,相对通风,所以对潮湿影响较低。我国西北地区传统建筑为什么是窑洞式,因为天气寒冷、干燥,窑洞能实现冬暖夏凉。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与气候、天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包括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包括一个区域的人的性格特点都与天气、气候有关。天气、气候为什么重要,就是与人类各方面都有广泛的联系。
记者: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许多公众都在问“流浪”的太阳何时回归,贵州的天气当真“天无三日晴”吗?
赵广忠:人们常说贵州“天无三日晴”,但大家仔细一考量,实际上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每年深秋到冬季,这主要是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导致的。每到深秋,随着连阴雨过程的开始,贵州确实会出现“天无三日晴”。实际上“天无三日晴”主要是在冬季。
但贵州的春季到初秋,天空状况都非常好,并非是“天无三日晴”。特别是夏季,降雨多发生在夜间,不会影响人类活动,而且是非常好的空气“清道夫”。到了白天到处阳光灿烂,白云朵朵,微风徐来,这样的夏天是非常宜人的。
其实,从所处的纬度、海拔等各方面条件来看,贵州都是一个气候条件优越的区域,温润的气候条件,塑造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首先,贵州的冬天并不会特别寒冷,以贵阳为例,冬季实测的极端最低气温为-7.8℃,与北方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而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也未超过35℃,是避暑的胜地。其次,贵州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左右,降雨量充沛,空气湿润,舒适宜人。而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是亚高原地区,即海拔800-1500米的地区,贵州几乎都处于这个海拔高度。
近年来,贵州夏季旅游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中国避暑之都·贵阳”这样一张名片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而且不仅仅是贵阳,在贵州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部以西、以北地区,夏季都是非常舒适的。贵州的天气和气候资源对生产、生活、生态都有很大优势。
记者:冰雹、暴雨、冰冻等天气灾害是公众十分关心的话题,请问省气象局在灾害防御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赵广忠:目前,贵州省气象局在天气、气候监测方面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我们已有14部天气雷达,3500个自动气象站,完整的卫星资料接收体系,通过实时监测、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构建了防灾减灾技术性的防御体系。
但是在任何环境中,都必然存在灾害的发生。在贵州,例如春季的冰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冰冻雨雪天气,都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天气灾害。这就需要通过预测、预报,加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和社会管理,尽可能地将这些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近年来我们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树立了“防灾减灾 气象先行”服务品牌。对外可以及时将信息告诉全社会,气象部门要走在前面,因为我们负责预测、预报。对内使工作人员建立“气象先行”的工作理念,提升服务意识。
目前,随着我们预测、预报技术和人员能力的提升,服务产品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渠道广泛发布。我们还建立了“三个叫应”等完整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在精细化预报上下足功夫,一旦有灾害天气发生,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基层,加强防范。2018年全省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上年减少83.3%,是1950年以来最少的年份。这就是气象预报预测的价值所在。(文/赵勇军 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