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石奎
“我们这一行最怕下雨,运送包裹时,我们不但要确保自己行车途中的安全,还要预防包裹不被雨水淋湿。”
5月30日,贵阳,雨。早上,记者在贵阳市区瑞金路一快递网点看到,一名快递员正把用雨布裹得严严实实的一框包裹往电瓶车上搬。他在迅速整理好身上的雨衣后,转动电瓶车钥匙,准备冒雨出发。一旁的梁师傅对这位快递员叮嘱道:“雨大,骑车慢点儿。”
梁师傅5年前从贵州省清镇市老家来到省城贵阳市开始从事快递行业,从普通快递员做起,如今已成为网点负责人。
大雨浇不灭的热情
快递员和送外卖的服务员一样,只要顾客有需求,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他们总是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我们这一行最怕遇到大雨。”梁师傅说,“刚从事快递行业时,遇到下雨天,为了确保包裹不被雨淋,会将雨衣脱下盖在包裹上。我们这些人,十个里面九个有风湿、胃病,每分钱都是血汗钱。”
2014年,梁师傅成为了瑞金路网点的负责人,他自掏腰包为站点上的5名快递员配足雨衣、雨布、防风手套及护膝。
“运送包裹时,我们不但要确保自己行车途中的安全,还要预防包裹不被雨水淋湿,否则不但失信于客户,造成的损失也得自己承担。”为了确保安全,梁师傅订制了气象短信,并关注电视节目对天气的分析。当获知将出现不利天气时,他便会嘱咐快递员行车安全和注意事项。
2014年7月15日至16日,贵阳出现大雨,使当天的包裹几乎不能按时送出,但包裹中有一个急件,是客户急需的药物。
面对这样的不利天气,梁师傅顾不上那么多,只好乘坐出租车将包裹送到客户手中。由于必经之路上有一段严重积水,出租车不能前往,这时他就撑着雨伞徒步前行。“当时雨大路滑,一不慎便跌倒在地,下意识将包裹换到右手,左手手腕却磕在石阶上,右脚也踩到烂泥沟中。”梁师傅回忆道。当包裹安全送达后,客户难以抑制感激之情,连忙道谢。
随后,经医院检查,梁师傅的手腕出现轻微骨裂。据他说,一般情况送一个包裹毛账是1.2元,除去车辆磨损和打电话的费用,能拿到手的钱大概在8角钱左右。这一单不仅一分钱没赚到,而且还倒贴了好几百元钱。家里人都很心疼,认为这个包裹送得不值。“我认为值!或许也因这一跤,摔出我们快递员的精神,摔出我们行业的诚信。自从那次以后,我的生意还真是越做越大,越做越顺。”梁师傅笑着说。
用气象信息武装自己
今年5月26日中午,贵阳市民杜龙彩拨通一家快递公司电话,准备将一个包裹从贵阳市邮寄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不到半小时电话响起,她一看来电显示的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电话,本以为是骚扰电话所以就没有接通。又过5分钟后,同一电话号码再次响起,杜龙彩接通电话,得知是快递公司派来取包裹的快递员。看到户外明晃晃的阳光,她拿着太阳伞和包裹下了楼。
当看到小区门口一电瓶车旁的快递员在烈日下等待,黝黑的皮肤上还渗出汗珠,她瞬间为当初没有接通第一个电话而感到后悔。看到这一切,她将自己手中还未曾打开的矿泉水递给快递员,可对方却说:“谢谢姐,我自己带着水呢。”看到快递员取下电瓶车龙头上的矿泉水一饮而尽后,她硬是将自己的水塞到快递员的手中。
贵阳市中华路的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杨经理也深有同感,在快递行业摸爬滚打十分艰辛。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他开始懂得如何运用气象知识来“武装”自己。
他在微信中订阅了“贵阳气象”公众号。据他介绍,雷电和暴雨预警信息,对快递行业很有用。可以根据气象预警提示信息,来提醒快递员避雨和防雨,规避一些不利天气可能造成的麻烦。目前,贵阳正在构建大数据平台,三年内将实现全城免费WIFI。气象部门能否利用大数据这一平台,将气象信息最大化融入到每个市民的生产生活中成为杨经理迫切需要的服务。
贵阳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和微信还有手机客户端将成为贵阳市气象局发布渠道建设的重点。贵阳市气象局将运用大数据平台,依托全城免费 WIFI,不断打造贵阳公共气象服务新模式,让更多人了解气象、科学运用气象。(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6月12日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