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贵阳晚报联合贵阳市气象局开展了以“观云识天”为主题的气象日主题活动。孩子们实地走访气象局,通过体验天气预报视频录制、参观温度、湿度等仪器、观看科普短片,采访专家,对平常了解到的“天气预报”有了立体的,全新的认识。
活动未开始,记者随机对部分小记者进行了采访。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气预报是主持人根据仪器监测到的数据整理、播报出来,至于是经过哪些步骤,并不清楚。
为直观感受天气预报的录制过程,12名小记者进入到了气象影视中心。在这里,主播陈力心指导小记者们逐个根据提词器在摄影机面前播报,记录下当天气预报员的一刻。
“在电视屏幕上呈现的我,好像身在外太空,虽然录制的时候,有点紧张,但同时也很兴奋。”在录制结束后,甲秀小学二年级的小记者居芳宇,激动地告诉记者。
“气象站分为三种,分别叫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其中小记者所处的正是位于东经106°44′,北纬26°35′,海拔高度为1223.8米的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相较于另外两种站,基准站级别最高,观测项目最多,在我省只有5个。”来到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最高处的平台上,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站长李光强先后向小记者们介绍了温度计、湿度计、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地温传感器、地温表、雨量传感器等设备,并讲解工作原理和用途。
在集中观看完有关气象的科普短片后,贵阳气象台的工程师周博扬又通过一张张图片,向小记者们讲解了晴天、多云、阴天的差异,普及了“观云识天”的科学含义。随后她点开当天即时“高空分析图”,让小记者们直观地感受风云变幻所带来的天气变化。
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在中国古代,谁最早提到了“观云识天”这个概念?最早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新闻发布会环节,小记者们通过参观活动,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周博扬一一解释。
花溪区第一实验学校万科分校三年级(11)班的祝婧涵在活动结束后表示,今天她收获很大,通过参观活动她知道,原来短短几分钟的天气预报,其背后居然要做那么多工作,有那么多学问。图一、介绍除地面观测外,还有高空观测。图二、为天气预报“主持人”准备行头。图三、阵容庞大的主持人。(石奎 孙维娜 王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