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省会贵阳再次被一较强冷空气影响,将原本春风拂面的初春还原寒冷刺骨的隆冬。从一年四季划分来看,虽说目前确已进入春季,但不少市民仍关注刚过去的冬季是否为“暖冬”,“暖冬”又有何利弊?
由于今年1、2月日照充足,气温相对较高,不少市民认为刚过去的冬季为“暖冬”。
贵州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龙俐表示,冬季平均气温偏高是“暖冬”的总体特征,但冬季平均气温偏高就认为是“暖冬”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判断“暖冬”的标准除冬季平均气温外,还得以标准差、暖冬阈值等条件作综合的判断。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的整个冬季日照时数为143.1小时,平均气温为6.5℃,历史同期为6.1℃,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2月,气温为23.2℃,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为-3.5℃,最低气温在0℃或以下的天数为10天,根据暖冬标准贵阳东山本站达不到暖冬,仅接近暖冬,但市区由于热岛效应、海拔高差的影响,气温较山上的温度偏高1-2℃,如果经过温度订正,市区确实能够达到一个弱暖冬效应。
龙俐认为,“暖冬”在节约能源减轻供电压力、交通压力减小、减轻寒冷导致疾病发生的几率方面会带来有利方面,但也会因此造成降水量减少,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不利于春耕春播,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正常生长,同时还会使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并在春天大量繁殖,农业病虫害加重。因此,专家提示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强春夏防范病虫害的工作。(石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