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异龙湖风光
连续干旱迭加影响,部分河流径流量大量减少甚至断流,库塘蓄水严重不足,部分边缘山区、半山区集镇和农村居民用水矛盾十分突出……2013年初春,,持续高温笼罩下的云南再度面临连续4年反季节性的旱情“烤验”。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却拥有全国63%的高等植物、59%的脊椎动物……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是云南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财富。但云南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地区,自2009年8月以来,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我省大部分地区连续遭受了罕见的干旱,也导致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异龙湖这个高原湖泊已然了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
“以前这个湖有很多鱼,还有鸭子啊什么的,我们小时候就去拿它们的蛋。”网友“局部”指着龟裂裸露的湖床,感叹地说。
异龙湖,云南八大高原湖泊之一,石屏县的一颗明珠,石屏人民的母亲湖。过去它水源丰沛,盛夏期间,万亩荷塘沿着湖水以西蔓延开来。
一场大旱,将昔日烟波浩渺的美丽异龙湖,变成了一个淤泥场。如今,干涸开裂的湖床上布满裂纹,大的能有手掌宽,表层往下的土是湿的,踩上去还有些松软,一些过去用来搭载游客的小木舟荒废已久,倒扣过来,成为供人通行低洼路段的“木桥”。
湿地锐减、生态受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受困……异龙湖的生态危机仅仅是严重干旱气象引发生态危机的一个缩影。
极端干旱气象对云南省区域内主要生态功能有哪些现实和潜在的影响?连续4年的干旱叠加,对生物多样性以又有何种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以解读大旱背后的生态之殇。
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士生导师段昌群教授表示,干旱会导致承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因水是生命之源,水分的亏缺势必影响植物、动物,进而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使得敏感地带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化,植物群落生产力下降,生态功能降低。并且,连续的干旱或持久的干旱会使得这种表现更加突出。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我省版纳、文山等地已显现。气候恶化会使地表水分枯竭进而加剧部分地带出现荒漠化、石漠化,从而使物种的有效生境及其种群数量减少。气候变化甚至会造成特殊地带某些敏感物种灭绝。
“严重的旱情会导致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衰退、遗传多样性降低,增加了物种的灭绝风险。这种情形往往具有很强的滞后效应,一旦出现很难在短期内恢复生态功能。”对此,段昌群教授深表担忧。
三年持续干旱:九湖之痛
段昌群介绍,持续的干旱使得地下水、河川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湖泊严重缺水,严重影响水环境,进而影响水生态。水生态变化,将影响湖泊和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来自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的报告显示,由于2009年以来的持续干旱,对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不利影响,同时也对我省的九大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及湖泊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连续干旱对湖滨湿地造成了不利影响。湖滨天然湿地水位下降,历经几年的影响会造成湿地物种构成改变,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人工湿地系统补水更加困难,影响湿地生态健康,造成湿地堵塞效应,降低湿地截污减污的能力。
连续干旱引起各湖水位普遍下降,对湖内动植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鱼类栖息产卵区的面积受压缩,鱼类产卵量减少,影响鱼类生长;湖周湿地和滩涂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干涸湖滨区的水草、荷花等挺水、漂浮、沉水植物干枯死亡,间接影响了当地鸟类的栖息。
对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长期持续性的低水位会减少湖泊水面积和湖滨带的面积,使得水温和盐度上升,富营养化更易于发生,同时,陆生生态系统内移,沉水和挺水植物的分布向湖心方向扩展,无脊椎和鱼类等的栖息地范围减小,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减小,最终导致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产力降低,损害水生生态系统质量,为高原湖泊的生态恢复与污染防治带来了新挑战。
干旱导致湿地消退
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气候是控制湿地消长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气候变化对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湿地生产力、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湿地动植物以及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湿地消长也会改变湿地生态系统,进而加快气候变化的速度。
“气候的暖干化,加之对水资源、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演越烈,已导致湿地的大面积消退。”段昌群教授介绍,气候日趋干旱化对生物资源及生态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促使生态逆向演替,导致湿地减少,草地退化,水资源减少,植物群落结构退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此外,严重的旱情使得农业基础性投入成本明显增加,将直接影响受旱地区保护对象面积。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宇明博士表示,极端干旱气象对水生生态、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巨大,致使水生生物生境受到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同时也加剧了地区石漠化程度。
生态修复:“人工给自然创造条件”
生态系统退化有些是自然性因素导致的,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近代发生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大多是人类过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人们在山地大面积砍伐森林,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在干旱区过分利用地下水、过度开发绿洲,在沿海围海造田等,造成了以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退化。
在段昌群教授看来,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除了自然环境本身抵抗冲击能力毕竟有限外,人类的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更是当代社会的关键成因。
对于这些问题,段昌群教授表示,“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必须从源头上制止生态系统退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这一段重要表述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将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恢复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段昌群教授建议,在进行生态恢复时,政策制定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适应自然”,“人工给自然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快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功能。
【记者微评】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就像血液把我们的身体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一样。生命之网络非人类所编织,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这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印地安酋长西雅图的话,道出了人与万物息息相关的联系。(记者杨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