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80后“天之骄子”光环渐弱
高校扩招,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但就业压力随之而来
对“80后”来说,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更多学生有机会迈进大学的校门,不用再挤“独木桥”。但扩招带来的“副作用”也随之显现,考上大学的“70后”被称为“天之骄子”,而“80后”大学生头上那闪亮的光环则越来越弱。
父母期望值升高
对1999年参加高考的凌先生来说,当年备考的很多细节,已经渐渐淡忘,但那年报纸铺天盖地关于高校扩招的消息,却让他振奋不已。当年,凌先生以刚过二本线的微弱优势,考入海南一所大学,成为高校扩招最直接的受益者。
随着上大学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父母对孩子考上大学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请家教、吃营养液,全家为了高考总动员,成为很多“80后”考生的共同记忆。
梁女士在高三以前,早上吃不吃早餐,家人从不过问,但她高考那一年,母亲每天会早早起床,帮她煮好丰盛的早餐。那时,学业压力已经非常大,有些学生在家要学习到凌晨两三时才休息。梁女士在外面请了家教,补习数学和历史,每个科目都是每周补两次,一次60元。直到快要参加高考时,梁女士无意中听到母亲与外婆交谈,才知道当时家里“手紧”。
2002年参加高考的雷女士至今还记得,当时班上成绩最好的那名男同学,经济状况不太好,家里为了让他高三那年能早上喝牛奶,每顿加一个肉菜,把家里唯一的牛卖了。
为估分准确,在考场就想办法
先估分再填志愿,对当时的一些考生来说,是一大噩梦,“大胆派”或“保守派”都在高考填志愿时,经历惨痛。当年,即使是考北大的分数填了西大的志愿,也是有可能的。
为了让估分更准确,考生们纷纷私下向过来人“取经”。黄女士笑称,当年有学长教他们将选择题答案用1234的形式,写在橡皮或考场提供的草稿纸上,偷偷带出考场。那时,每位同学会发一块黑色的答题板,高考期间答题板不准带走,考完所有科目以后,考生才允许将答题板带回家。当年,黄女士的选择题答案,就是写在答题板上,顺利带出考场。
为了让估分更准确,老师会想尽办法拿到各科的评分细则,考生们再根据给分要点,估算自己的分数。
2004年,广西改成知道高考分数后再填报志愿。当年参加高考的刘女士回忆,由于已经知道了分数,大家都比较谨慎,都是按照前一年各学校录取的平均分来填,录取平均分一超过自己的分数就不敢报,“黑马”也相对少了很多。
就业压力随之而来
1999年,高校扩招。2000年,何女士进入大学后,对此有着直观的感受,同样是新闻专业,98级一个班30多人,99级增加到一个班51人,而他们班则有61人。大三那年,何女士已经开始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当年她专门考了涉外秘书证(中级)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其实,秘书证主要是文秘专业的人考,而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考,但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当年何女士班上很多同学,都拿了这两个证。
除了考证,考研和考公务员也成了很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选择。(记者蒋晓梅)
编辑:郭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