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重庆 西安 福州 杭州
全国>广西 > 广西首页 > 天气新闻

气温骤降取暖设备登场 这样做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字体:   2022-12-04 11:12:29   来源: 南宁云—南宁晚报  

这两天,“断崖式”的急剧降温让很多市民都打开了取暖器,空调也从制冷变成了制暖……各种取暖设备纷纷登场之时,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拨打120急救的电话也开始响起。就此,疾控专家和高压氧科主任提醒:取暖要谨防一氧化碳中毒,居家一定要开窗通风。

通风不足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昨日上午,记者从广西民族医院了解到,一名患者因一氧化碳中毒,在当地做了两次高压氧治疗后,转到广西民族医院继续做高压氧治疗。据悉,患者还需要治疗10次,目前自觉头晕的症状好多了。

广西民族医院高压氧科陆鋆主任表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多数是因洗澡时通风不足引起,要么是热水器不合格或安装不合理,要么是门窗紧闭且未打开排气扇。而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燃烧不充分的一氧化碳,导致家庭成员接连中毒。

专家提醒,含碳元素的材料不完全燃烧可产生一氧化碳,常见的如家庭中使用的木炭、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不完全燃烧、车辆的汽油和柴油的不完全燃烧等。

不常见的如火灾事故也能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因此煤气泄漏也是家庭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氧化碳和氧气一样,都是无色、无味和无刺激性的气体,但是一氧化碳更容易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和氧气结合,这样一来我们全身的组织细胞就会因缺氧而受到损伤。这些损伤首先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功能的损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生命。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高发季节

疾控专家介绍,一氧化碳中毒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轻度中毒一般中毒时间较短,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

中度中毒则中毒时间稍长,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走路不稳、困倦乏力、意识模糊、浅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

重度中毒的发现时间较晚,患者因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而出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四肢厥冷,口唇、面色苍白或紫绀,血压下降,呼吸急促。重度中毒患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广西疾控和南宁疾控发布健康提醒,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季节为冬春季,高峰月份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提高公众自我防护能力,改变日常生活中不当行为,可降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生风险,减轻中毒造成的健康危害。

预防措施首先是开窗通风

疾控专家提醒,遇到一氧化碳中毒时,救助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关闭煤气/燃气灶具、热水器阀门、熄灭炭火等设备,打开门窗通风。若出现中毒,应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通风良好处,松开其衣领,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并将中毒者置于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保持安静休息。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中毒者尽早送往有高压氧舱的医院抢救。其中要注意让中毒者保暖,防止并发症发生。

为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悲剧的发生,需做好预防措施,务必谨记:居家一定要开窗通风,通风,通风!

■温馨提醒

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你可以这样做:

■正确选购、安装、使用燃气热水器。

■安装煤气报警器,插好电源,使其时刻处于工作状态。

■定期检查胶管是否牢固,及时更换老化胶管。

■使用电子灶具时要在听到点火声音后检查是否打着了火。

■做完饭后必须检查灶具和管道阀门是否关闭。

■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外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浴室里最好装上排气扇,洗浴时应同时使用排气扇排风。

■不要在有煤气设施的房间睡觉,比如装修时将厨房改成卧室。

■不要在密闭的室内吃炭火锅、点煤炭火盆取暖。

■不要在门窗紧闭的小车内连续发动汽车。(文/叶祯)

编辑:周玉

查天气

关注“广西天气”微信公众号

收藏此页】 【打印

专家聊天气 更多

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

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

未来七天,包括春节期间(1月21-27日),我区以阴冷天气为主,初一、初二受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阴冷有小雨,各地气温下降4~6℃局地8℃以上,初三、初四天气转好,部分地区可见阳光,初五、初六有雨雾天气。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