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崔国辉
南支槽、旗云、高压……在电影《攀登者》中,珠穆朗玛峰恶劣的天气是登山队员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而频繁出现的气象术语,也让许多观众感到不解。就连在片中饰演气象学家的章子怡,也坦言气象专业术语让她觉得“很懵”。
其实,理解了这些气象术语,也就很大程度上理解了登山过程中攀登者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气象预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报特邀片中气象学家的人物原型、曾多次在珠峰开展科学考察的高登义研究员,解答片中涉及的气象科学概念。
问:片中曲松林倒背的气象口诀,是否蕴含着某些气象规律?
(注:这首气象口诀,按正常文字顺序整理后为:旗云走向虽关键,南支低槽藏规律。提早三天关注它,高压来临天气佳。西北满天密云卷,南支低槽要来临。五天之后待时机,十之八九可登顶。)
答:这个气象口诀,是《攀登者》剧组在拍摄、配音完毕后电话咨询我,按照剧组原来的“气象口诀”修改的,我并不满意。仅供大家参考。不过,这个口诀也点出了一些要点,旗云和“南支西风槽”确实在攀登珠峰的气象预报中非常重要。
问:看旗云和南支槽就能做攀登珠峰气象预报了吗?
答:这两者虽然关键,但仅仅是一小部分。攀登珠峰气象预报,从整体上来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进山前,要预测今年雨季大概什么时候来,这是短期气候预测,根据雨季开始的时间,提前安排大的行军活动。
第二阶段是登山气象预报组进山(大概2月底)后,到了大本营,要预测该年4月至5月,有几次可能登山的好时段,也就是片中提及的窗口期。
第三阶段是真正准备要登珠峰的时候,要做未来5天的攀登珠峰气象预报。这时要用500百帕、300百帕天气形势图来订正预报结论,同时关注南支西风槽的移动也是预报员的重要工作之一。
影片中,登山气象组在登山队行进过程中,不断开展气象观测,订正气象预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登顶时机,就是体现这一阶段的工作。
而观察旗云的动向,主要是在登山队已经出发后,用作修正1-2天时效的短期天气预报的。
问:旗云是什么概念呢?对预报有哪些帮助?
答:所谓旗云,是在珠峰顶上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高空强风的影响,随风飘动,波涛起伏;远望,宛如一面旗帜飘挂在峰顶,故曰旗云。我国首先提出珠峰旗云名称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徐近之先生。
珠峰旗云可称作“世界最高的风标”。在登山天气预报实践中,观测研究珠峰地区云系统变化与登山天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
1966年和1975年,我们从早上能看见天到晚上看不见天为止,逐小时在坐标纸上用铅笔绘出旗云的位置,拍摄云的照片近万张,然后与珠峰气象数据做对比。研究发现,从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顶高度附近(海拔8千米至9千米)的风向;从旗云顶部起伏波涛的状态可以估计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
旗云对于1至2天的珠峰短期天气预报有很大的帮助。
实践显示,1975年5月1日至7日,珠峰的旗云宛如万马奔腾,不宜攀登。登山队在8600米高度冲锋了两天也没能上去。1975年5月8日至16日,珠峰旗云扶摇直上,预示可以攀登。但由于登山队员过度疲劳,食品断绝,寻找不到去第二台阶的路径,在非常好的登顶天气条件下,被迫向下撤离。5月底再次冲锋才登顶成功。
问:影片中多次提及“南支槽”,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答:“槽”是气象学中的形象化术语,与生活中我们称之为“槽”的事物有相似之处,都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样子。
在天气图上,高空中的槽是从低气压区域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值两边高中间低,看起来就像生活中的槽。与槽相对的,气压两边低中间高,则称为高压脊。
冬季,高空西风槽从青藏高原南侧东移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这一类高空西风槽称之为南支西风槽,简称“南支槽”。在春秋季节,南支西风槽在青藏高原南侧或青藏高原南部活动,往往影响珠峰地区。南支槽大多起源于地中海、里海、阿拉伯海和北非一带,一般东移到孟加拉湾一带时才会影响我国。
南支槽是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不仅带来降水,还时常造成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问:南支槽与珠峰天气有何联系?
答:根据南支西风槽的移动来做攀登珠峰气象预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预报思路。尤其是临近3至5天的攀登珠峰气象预报,必须要看它的移动。
在珠峰大本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研究云和南支西风槽关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南支西风槽来之前,按照锋面模式系统的移动,珠峰西北侧开始出现高云中的卷云,约占天空五成至六成,然后高云慢慢变中云,再慢慢变成积云——这预示着珠峰三天以后会有大的风雪。
大风雪以后,高压脊会来。高压脊影响下天气转好,宜于攀登珠峰。前面的大风雪越强,后面的天气越好。
编辑:王艳
查天气
关注“广西天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