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近日,强对流家族重要成员冰雹,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多地刷遍存在感,预计,未来几天上述地区或仍有冰雹天气。对于冰雹你真的了解吗?多大的冰雹会砸伤人?
入春以来,云南多次遭冰雹袭击。
冰雹来去匆匆哪些地区被袭概率大?
“噼里啪啦”、“DuangDuang”…冰雹总能自带BGM(背景音)出场。当无数个小冰球砸向地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冰雹为何能从天上掉下来?
冰雹的形成需要水汽、不稳定能量积蓄、冷空气入侵等因素共同影响。冰雹云(能够产生冰雹的积雨云)是冰雹形成的“加工厂”,冰雹核在云中随气流“上窜下跳”,不断吸收水滴并冻结,当气流托不住时,就以自由落体姿态坠落到“凡间”。
由于不稳定能量等因素变化快,产生又需要多种条件密切配合,所以冰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持续时间短,且局地性强,算得上是个“急性子”。对于固定地方来说,一般一次冰雹过程持续时间仅为2分钟至10分钟左右,影响范围多为几十米至几千米左右。
那么,冰雹最常坠落到哪里?据气象资料显示,高原、山地是冰雹最常出没的地方。1961-2005年青藏高原一年冰雹日数最多一般有15~30天,其中西藏那曲甚至高达53天,云贵高原、华北中北部、东北等一般有3~5天。
在我国,发生冰雹天气最多的省份是西藏和青海,省会城市中,拉萨、呼和浩特、西宁、哈尔滨、长春等比较容易遭冰雹袭击。而甘肃东北部、南疆等地,由于水汽条件较差,缺乏冰雹形成的“原材料”,所以发生冰雹天气的概率非常低。
冰雹最大如饭碗直径超过多大能伤人?
有人说像黄豆、鸡蛋、硬币、拳头…还有人说冰雹像西米露!冰雹大小不同,“威力”不同,致灾情况也会有所差别。同为冰雹,为何会有大小之分?
冰雹云是冰雹的“加工厂”,冰雹在云中不断翻滚,似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时间越久,冰块越大,“体型”也越大。当冰雹的重量超过上升气流所能托住的重量时,冰雹便下坠至地面。因此,上升气流越强大,最后形成的冰雹“块头”也就越大。
目前,我国出现的冰雹大多为直径2厘米以下,5厘米以上的冰雹较为罕见。据世界气象观测资料显示,世界上公认的雹块“冠军”是1970年9月3日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直径为11厘米~12厘米左右,重776克。Emmm…个头像碗一样大!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冰雹家族是有严格限制的,当冰块直径小于0.5厘米时,则不属于冰雹家族,可能是霰(xian)。
块头大小直接决定冰雹“杀伤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冰雹越大,质量越大,下降速度越快,“杀伤力”也越大。
当冰雹直径达到2厘米,落地速度约20米/秒,相当于时速70公里左右,会砸伤农作物、水果、蔬菜。当冰雹直径达到6厘米及以上,重量100克左右,落地速度达到30米/秒,也就是时速100公里,相当于鸡蛋大小的冰雹以像高速奔驰的汽车一样的速度砸向地面,此时汽车、门窗屋瓦等都会“遭殃”,甚至会造成人畜伤亡。
“神出鬼没”也有规律可循冰雹最常什么时候搞突袭?
冰雹喜欢在较小范围地域玩“闪现”,来去匆匆,如果将天气比喻成打仗,冰雹就像是“游击队”,踪迹难寻。此外,由于冰雹云团并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周边往往有多个雷雨云团,容易被强降水、雷雨大风等掩盖,导致能够提前捕捉的难度较大。既然如此,冰雹现身时间就真无规律可循了吗?
并非如此。据统计,我国降雹多发生在4-10月,平均而言,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冰雹最多,西南地区4月冰雹最多,而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冰雹多集中在5-9月。此外,一天之中我国各地降雹时段相对集中,约70%出现在下午13-19时,其中14-16时最多。
春夏之交,空气中水汽条件逐渐改善,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近地面极易形成不稳定的湿热空气,冷空气在这一时期仍比较活跃,当冷暖空气交汇,导致湿热空气快速上升,气温急速下降,引起空气的强烈对流。而午后太阳把大地烤得滚烫,近地面极易形成不稳定的湿热空气,为冰雹的形成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冰雹“闪现”功力较强,增加了预报的难度。但是近几年,随着预报技术不断进步和气象科技的逐渐发展,目前,在发布强对流预警期间或发生区域性、大范围的强天气过程时,冰雹预报的准确率会相对较高。
冰雹铺满地夏天也能堆“雪人”?
一般来说,冰雹坠入“凡间”后,由于地面的温度较高,再加上地面有水,冰块很容易就融化了。但有时冰雹被层层包裹成冰球,冰块紧致密实、块头大,且地面气温较低时,会出现“冰雹铺满地面如雪”的场面,“分分钟能堆成雪人的那种”。
像是2016年6月中旬,哈尔滨午后冰雹突袭,晴朗的天空突然开始阴云密布,哈尔滨上空降下冰雹,起初冰雹是黄豆粒大小,渐渐变大,部分冰雹达到1角硬币大小,路面积水短短几分钟就没过了轿车半个车轮。冰雹停后,行人竟开始堆起了“雪人”,穿着凉鞋堆“雪人”,也是没sei了!
春夏冰雹多发,需要提醒各位朋友当遭遇冰雹天气,应当迅速进入建筑物等可抗击坠物的设施中躲避,若无法躲避,也应顺风前行,及时寻找物体遮住身体,以免被砸伤。(策划、设计:杨兴审核:王静刘珺)
查天气
关注“广西天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