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来袭,关心孩子健康、防霾心急的黄浦区某小学的部分家长,想自掏腰包,为孩子所在的教室里安装空气净化器。然而,家长的这一提议,却遭到校方的拒绝。校方拒绝的理由是,类似做法,没有先例,而且如允许个别班级家长自费为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会引起其他班级的攀比心理,校方比较难处理。(12月23日新民网)
围绕防霾,时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办法。北京一所国际学校斥巨资建起加装了独立空气过滤系统状似巨大圆顶帐篷的运动馆,确保学生不受雾霾影响;如今黄浦区某小学的部分家长,想自掏腰包,为孩子所在的教室里安装空气净化器。但凡一出现此类花式秀“防霾”,人们争论的焦点已然不再是防霾本身,而是关注其是不是在“炫富”,动辄再扣上一顶“有钱任性”的帽子,如此现象着实令人扼腕。
依笔者看,无论是防霾“帐篷场馆”还是“净化教室”,广泛推广的可行性都很小,只能起到“自扫门前雪”的有限效果。因此家长的做法有待商榷,但这也实属对雾霾无计可施之后的无奈方法,公众舆论不应过分反应,引人们联想起“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给一直存在的社会裂痕,无形中又撒上了一小撮胡椒面。
其实为教室添置空气净化器,问题不在于“由谁来购买”,而在于“该不该添置”。购买净化器的花销是小事,但是净化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问题以及配件问题该如何处理?谁来处理?最为重要的一点,空气净化器放置在空间本来就不宽裕的教室里,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再着,无处不在的雾霾,一两个“帐篷场馆”、一两间“净化教室”能起多大作用,还真难说。
实际上,上述种种防霾措施有些像鸵鸟思维,只是一种策略性的消极应对。身处雾霾的环境,尽量找办法避免损害,无可厚非。问题是,假如把太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防霾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对于政府和民众而言,若想空气环境得到缓解,不仅需要变应急为常态,还需从居民生活环境意识、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坚决制止粗犷式的污染排放方式等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来实现“蓝天梦”。不应专注于采取停工、停课、停产这样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防霾方式,必须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颗粒污染物的排放。
雾霾面前,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对于“别人家的防霾”,最好不要无端地陡生“恨意”。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治理雾霾的大军中,我们才能打赢这场环保“攻坚战”。(文/张一帆)
编辑: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