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2015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钦州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经济发展等专题展开讨论。其中,北部湾海域的“健康问题”受到关注。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北部湾海域海洋生态灾害事件频发,与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密切相关。
1赤潮频频来袭危害性逐渐显现
“看到这张图片,钦州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副总工程师蓝文陆博士指着屏幕上的一张死鱼堆积的图片说道。这张图所显示的,是2011年4月钦州市犀牛脚、三娘湾海域发生的一次赤潮,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有害藻华”,是威胁、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种海洋灾害。经专家调查,钦州港海域此次赤潮是夜光藻在近海骤生产生的。“什么是夜光藻?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吗?派在夜晚的海上看到发出奇妙荧光的,就是夜光藻。”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博士亢振军表示,夜光藻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其实是一个“美丽杀手”,虽然本身无毒,但它会堵塞鱼鳃,导致鱼儿缺氧。
“引发赤潮的藻类还有很多种,它们在消亡的过程中也会导致水体缺氧,对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造成影响。”钦州市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张栋介绍,近10年钦州近岸海域发生的藻类增生事件递增,2008~2014年,钦州就发生了6起。
据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期观察,近20年间,北部湾海域共被确切报道发生藻华18次。蓝文陆介绍,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北部湾赤潮发生风险较小、次数少、时间短,此外规模都不是很大,危害小。“但近年来,呈现出变差的趋势,今年次数增多、时间变长、规模变大、开始显露出危害性。”蓝文陆列举出,2013年,在北仑河、防城港、企沙、钦州港、三娘湾、廉州湾、银滩、铁山港等9海区,共出现了12次小规模藻华现象;2010年发生的一次赤潮面积只有150平方公里,而2015年1月球形棕藻几乎覆盖整个广西海域,规模增大、范围增广、由局部到大面积拓展。
此外,2006年以前大部分藻华无毒;2011年至今,开始出现部分有害藻华种类,偶尔出现有毒种类藻华,这给北部湾海域的健康状态发出信号。
2三娘湾“亚健康”剑指人类活动
海洋生态灾害事件频发会有什么影响?蓝文陆表示,除了导致鱼类的死亡,可能还会威胁人体健康。钦州湾是一个重要的海产品养殖基地,一旦发生有毒赤潮,以及赤潮发生和消亡过程中贝类、鱼类被人类食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
而赤潮的引发,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联。2008年之前,钦州湾很少有赤潮的报道,但从2008年以后,钦州湾浮游植物接近赤潮或发生赤潮现象开始出现。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给海湾带来了较大的污染压力,河流及海湾周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通量有所增加。
80%的海洋污染来源于陆地,通过河流排入海内。
张栋表示,为此,钦州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治理海洋环境,例如开展茅尾海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茅尾海海域无机盐含量依然较高,富营养化趋势已显现。而生活着中华白海豚的三娘湾海域,对海洋生活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目前水环境健康,但综合指标海域生态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
“按此发展下去,北部湾赤潮发展会不会步东部沿海地区后尘?”有学者提出担忧,近岸海域或陆源污染量大,面临着治理资金缺、难度大等问题,且北部湾正在大开发时期,如何预防、治理赤潮,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3源头上解决污染减少人类活动影响!
“减少海湾污染物的输入,是从根本上防治海湾有机污染、富营养化、赤潮加剧的措施。”蓝文陆认为,建立有效的流域和海湾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才能长效地保证减少污染物排入海湾中。
张栋提出,还应在政策制定、招商引资方面,引导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向国家重点支持的海洋生物医药、海产品深加工、海洋能开发、海洋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指出,人类活动打扰也是影响海湾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行为,从根本上减少认为改变生态系统的生活环境和面貌。例如,对比2004年至2011年钦州茅尾海红树林面积图,很明显可以看出,茅尾海西边的一大片红树林已基本消失,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会产生影响。在这样的状况下,可考虑在适宜滩涂进行人工种植红树林、海草等生态修复建设,有助于修复海湾水质和底质;对主要经济水产种类进行人工放流,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健康的修复。
蓝文陆认为,还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现有的自动浮标赤潮预警模式仍有不足,需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化的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全方位检测预警预报。同时,加强生态系统健康的监测,防范溢油污染事故等。
编辑:付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