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西钦州10月30日电 (陈燕李敏军)中国知名动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30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呼吁有关方面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以及应急机制,以拯救广西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他说:“保护白海豚不仅保证了成千上万的其它生物物种的生存,同时也保护了在海湾沿岸劳动生息的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
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中国仅存的国家一级保护鲸豚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
位于广西北部湾海域的钦州三娘湾,因常年生息繁衍着近200头中华白海豚而闻名,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凭借这个独特的资源,每年都有大批中外游客前往三娘湾近距离观赏中华白海豚。人豚互动,其乐融融。
但“人豚共舞”的背后,隐忧渐显。近年来,栖息在这片海域上的中华白海豚面临着非法捕捞、水质污染等威胁。非法捕捞的渔网、消毒养螺场海底泥的化学药品正在使白海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由于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渔场,盛产海产品,不仅成为沿岸数百万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外地人非法养螺和野蛮捕捞的竞技场。每年都有白海豚被渔网绞死、被毒药污染致死。”潘文石在受访时说,希望当地官方定期联合执法,打击非法人类活动。
自2004年开始,潘文石就带着科研团队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对白海豚的生存地进行系统考察。他发现目前中华白海豚在中国的大部分海区已销声匿迹,唯独北部湾的数量似乎还在悄悄地增加,并有可能成为最后和最有希望的种群。
据该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结果,目前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在200头以上,并在稳定地增长。
“北部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占了一定比例,保护其继续生存下去的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北部湾人的肩上。”潘文石说,尽管当地政府意识到对白海豚所应尽的责任,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时间和精力建立三娘湾管理区,支持科学研究和环保教育。但是,保证三娘湾白海豚的光明前途是一项艰巨任务。
近年来,潘文石在对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数次考察中,曾经历了多次白海豚被伤害的事件。
2004年6月,潘文石亲睹一只约1.5岁龄的小白海豚被一根尼龙绳撕裂了颈脖。今年2月,一只还处在生殖阶段的雌海豚,被渔网缠住导致无法游泳和捕食,几天之后不幸死去。
“这样的场景很让人痛心。”潘文石称,三娘湾的白海豚要生存下去,不仅需要正常的生活环境,而且种群的数量也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承受有可能随时出现的自然灾害和基因频率变化所引起的动荡。
他还指出,目前还处在小种群状态下的钦州白海豚,它们的前途不仅需要自然栖息地的稳定,更需要对它们的细心管理。
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去年5月12日,广西北海、广东珠海、福建厦门、广东江门四地在汕头签署协议,成立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构建和完善中华白海豚保护网络,共同推进中华白海豚的物种保护。
广西官方也已设立中华白海豚研究及救护中心,并建设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生存环境观测基地项目。目前,中华白海豚保护救护中心建设项目主体建筑已完成。
钦州市海洋局环境保护科科长韦重霄表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白海豚保护工作,早在2004年就颁布实施了《钦州市海洋功能区划》,重点保护以中华白海豚为保护目标的三娘湾海域;2006年启动了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是全国沿海53个地级市最早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的城市。
“正是得益于科学的规划,这里在临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连年保持优良状态,实现了‘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韦重霄说。(文/陈燕李敏军)
编辑: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