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河南、陕西、内蒙古等10多个地方遭遇严重干旱,引起水库、河道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目前正值秋粮形成的关键时期,蔓延于中西部广阔地区的“干旱地图”,正在对粮食生产提出严峻“烤”验,一些地方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状况令人担忧。
6月以来,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6成,为1951年以来最少年份。截至目前,全省秋粮受旱面积超过2700万亩,主要集中在平顶山、许昌、南阳等地。
旱情严重的河南平顶山市,烈日下大片“白茬地”晃人眼目。麦收后播种的秋粮作物没有出苗,一片麦茬难见绿色。
“种上了,一直等下雨,结果旱到现在,一颗玉米都没出来。”平顶山市宝丰县辛庄村村民于国朝无奈地说。
在宝丰县周庄镇西牛村,记者看到,为了抢浇玉米,村民于会民在地头搭起了帐篷,“这段时间我们都守在地里,日夜不停地浇”。但薄弱的地下水难以维持“喊渴”的土地,水泵抽上来的大量是气泡,“现在能浇多少是多少吧”。
北方农区在遭遇高温干旱“煎熬”的同时,地处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也面临酷暑持续的“炙烤”。“7月以来,重庆酷热如火,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C,降雨偏少5成,全市37°C以上高温天数达到16.5天,多地极端最高气温创下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新高。”重庆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李永华介绍,目前,重庆中部、东北部偏南和西部局部地区均已出现气象干旱,长江沿线及其以北大部地区土壤墒情偏差。
高温持续侵袭下的山城重庆,不少地方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出现困难。在重庆铜梁区蒲吕镇沙坝村,记者看到,不少稻田已干裂发白,开口的裂缝可插入成年人手掌。村民吴尚芬说:“周边堰塘基本没水了,水稻田自然难以灌溉,已干涸半个多月,不少稻谷倒伏在地上,减产已成定局。”
不断扩张的“干旱地图”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挑战。农业专家介绍,旱情期间,我国黄淮、华北、西北大部分玉米处于喇叭口期,水稻处于孕穗期,生长发育快,需水量大。目前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区作物生长进程受阻。
根据气象趋势分析,8月上旬,华北、黄淮、江汉等旱区继续呈现多高温少雨天气,干旱不利于夏玉米、棉花等秋作物生长发育,秋作物产量或将因此出现减产,而秋作物减产也将推动对小麦需求上升。
记者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获悉,8月是国内秋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但由于河南等地预计仍将高温少雨,秋作物受旱面积扩大,部分秋作物如玉米、谷子等产量或遭受损失。
有市场人士认为,基于后市秋粮减产忧虑,将连带刺激受旱地区小麦市场需求,小麦价格有望出现上涨。
河南安阳市粮油贸易商王胜利说:“我国秋作物品种较为丰富,各种深受居民喜爱的小品种杂粮如绿豆、红豆、小米等在各地均有种植,其中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是小杂粮的主要产区。当前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上述地区,这会让诸多小杂粮产量受损。”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曹衍德说:“当前旱情主要影响‘两头’,一头是播种早、已经开始抽雄的玉米,造成花期不遇;另一头是播期偏迟、长势偏弱的田块,旱情造成土壤失墒快,叶片萎蔫卷曲。”
当前正值玉米、水稻等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干旱给秋粮作物生长以及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关键在防灾减灾。
农业部表示,各级农业部门要把防汛抗旱摆在当前农业生产的首要位置,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目前农业部已部署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灾情,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灾种、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灾。东北地区要突出防秋旱和早霜,科学调控肥水,促进早生快发,确保安全成熟。南方地区要突出防高温热害、低温阴雨和寒露风,特别是双季稻区要抢晴抢收,及时腾茬,适时移栽,落实好面积。(记者/王宇 尚昆仑 闻有成 李松)
编辑: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