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吴建国家的坛坛罐罐。它们正好体现了侗家人的“侗不离酸”。
村民吴建国正在抹盐腌制酸鸭子。
去年,本报推出了《探寻●指尖上的传统工艺》,记者通过走访桂林的山乡村寨,用相机和笔挖掘了一批富有桂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在读者中引起很好的反响,也勾起了无数读者心中纯真的美好记忆。其实,在桂林这片秀美神奇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手工艺及其文化,世代流传在桂林人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更是让无数桂林人以及游客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眼下,桂林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欣赏她的美丽与神奇。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桂林传统美食正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施展它们更大的魅力。为此,本报今日起推出《探寻●味蕾上的家乡美食》系列报道,记者将继续走村入寨,探寻一批具有浓郁桂林特色的传统美食,并挖掘其背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飨读者和游客。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美食,请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它的味道。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乐江等侗族聚居的地方,人们一直保持着吃酸食的习惯。“侗不离酸”是侗家人的老说法,对几乎所有的菜肴,侗家人都可以做酸处理。号称“侗家三宝”的酸鱼、酸肉、酸鸭不仅是侗家人的最爱,也逐渐成为享誉广西的传统名菜。
岁末正是侗家人制酸的最好时节。记者换上轻鞋,背起相机,驱车穿过群山绿林,走进侗寨,去探寻那一直流传在侗家人舌尖上的侗族酸食。
节前侗寨做酸忙
临近春节,在距离龙胜县城几十公里外的平等乡侗寨里,侗家人正为制作来年的酸食变得异常忙碌起来。记者驱车来到平等乡街上时,只见街上熙熙攘攘,人们正忙着采购制作“侗家三宝”的鱼、鸭子和猪肉等,节前做酸的气息扑面而来。
由于去年没有养猪和鸭子,58岁的吴建国一大早便出门,背着手在街上转了一圈,逐个询问了价钱又反复对比质量,然后在两个老相识处买了20多斤猪肉和10多只鸭子。又让老相识把鸭子杀好,拔了毛,把两个塑料桶装满,一路在和赶集的老朋友打招呼开玩笑中,笑容灿烂挑回到自家的木楼里。
在吴建国家的厨房里,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的坛坛罐罐,有酸菜、酸藠头、酸肉等。“侗家人最爱吃酸,春节前制作酸食是我们一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呢。”在厨房里,正在用食盐抹鸭子的吴建国笑着说。而他制作的酸食也吸引了隔壁几位邻居前来“捧场”,大家一边观摩,一边探讨制酸工艺。
“侗家人做酸主要分三个时节,农历七月半做酸鸭、八月十五做酸鱼、春节前做酸鸭酸猪肉等,日常则根据季节腌制各种酸菜。”吴建国说。
正所谓“无垌不侗”,常年居住在山脚下的小河和水田旁的侗家人,丰富的鱼类资源成为他们日常最主要的美食之一,酸鱼也是许多村寨必备的春节佳肴。在乐江乡西腰侗寨里,村民们早早放干了自家的鱼塘,捞上一条条肥嫩的草鱼、鲤鱼等,家家户户做起了春节的酸鱼,有些还做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开启的庞桶鱼,寨子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
“春节后再来,就可以品尝我们家酿的美味酸鱼了。”村民蒙永亮指着正在腌制的酸鱼开怀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