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9月中旬,国务院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减少多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等“一揽子”行动计划。但刚过去的“十一”假期空气质量,似乎给满怀期待的人们浇了一盆冷水。据北京市环保局环境数据,国庆七天假期中,北京只有10月2日一天,35个监测站显示的“空气质量状况”全部为“优”或“良”;在10月4—6日,甚至出现了5级“重度污染”、最严重的6级“严重污染”天。
“国庆期间的雾霾污染是区域性的,影响范围较广。不仅北京,河北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等城市都出现了雾霾污染,而且这些城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高于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
就算PM2.5减排达标,大气能见度也不会快速变好
其实不仅是国庆假期,今年上半年,在各大城市,雾霾似乎成为了“常态”。如石家庄市,今年1—8月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28天,占总天数的11.5%。
不过,空气质量好转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动计划》提出,经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具体目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柴发合认为,实现《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有难度,难度在于我国从未这么高强度的改善过环境质量。“近十年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每年空气改善程度,也就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下降幅度,基本上都在2%左右。现在京津冀地区5年下降25%,每年就是5%;北京市下降33%,每年就要下降百分之6点多,是原来的3倍以上。这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不过,即使京津冀地区做了巨大努力,按时实现目标,但离公众的期待可能还有距离。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曾说,50年来,我国大气能见度越来越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越来越多。但实践证明,当PM2.5浓度高于40微克/立方米时,即使PM2.5浓度下降,大气能见度变化不大。因此,减少大气中PM10和PM2.5,不但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还会出现在一段时间内,大气污染减排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
到2017年必须淘汰黄标车,为工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我国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说,我国机动车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而且在未来5—10年内,该增长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其中,对大气污染“贡献”最大的是黄标车。
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状况》,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63.7%的氮氧化物、86.6%的颗粒物、55.9%的一氧化碳和60.4%碳氢化合物。
“1辆黄标车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28辆国Ⅳ标准机动车排放的总和。”丁焰说,目前我国还有1500万辆黄标车在路上行驶。淘汰黄标车不但能大幅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而且能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腾出相当大的环境容量。
据《行动计划》,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
丁焰说,黄标车作为车主私有财产,国家不能强制其淘汰。因此,《行动计划》提出,采取划定禁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要求,2014年起,六环路内及远郊区县城关镇禁止黄标车通行;相关部门不予办理营运证、通行证;每季度进行排放检测等。2015年,淘汰全部黄标车;外埠黄标车不得进京行驶。“对于黄标车,我们希望通过限制使用范围,增加使用成本等来促使车主更换环保的机动车。”丁焰说。
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极为复杂,仍有很多瓶颈需要科技攻关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也是大气治理的重要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加强灰霾、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推进大型大气光化学模拟仓、大型气溶胶模拟仓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方面技术研发。到2017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等。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我国已开展了大气污染特征规律和健康生态影响等研究,但我国目前面临大气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大气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在国际上未有先例,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尚不足以支撑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管理技术体系。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5年共投10亿元经费,针对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瓶颈,集中力量进行联合科技攻关,维护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提供全面的科技保障。
《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分为国家层面的管理技术研发、重点区域的清洁空气科技工程两大部分。在国家层面的管理技术研发中,设置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及减排支撑技术、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体系和大气污染防控监管技术体系研究3个主题,突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综合减排、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来源解析、重污染预报预警和应急调控、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和环境经济政策等技术瓶颈,构建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技术体系。(文/李禾)
■相关链接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目标
北京:目前PM2.5年均浓度为90—100微克/立方米。《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要求,到2017年,全市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达到60微克/立方米。
天津:《美丽天津建设纲要》提出,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25%。
河北:《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到2017年,河北省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李禾)
中央拨50亿助京津冀等地战雾霾
日前,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体包括京津冀晋鲁和内蒙古六个省份,并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
财政部表示,该项资金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按上述地区预期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项因素分配。本年度结束后,中央财政将对上述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突出绩效导向作用。(据新华社)
编辑: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