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墩”与“擦人墩”的由来
刚一登上渔排,雪白的金鲳鱼在网箱内横冲直闯,有的还跃出水面,好像在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面前故意显摆,大家乐不可支,被雨水困扰的阴霾已褪去一半。
大家把所有设备设施扛到了渔民杨芳健的渔排上。这是一间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小木屋,一间卧室、一个两面露空的小厅,还有一个小得不能转身的袖珍厨房。
杨芳健今年28岁,是钦南区龙门港镇人,在他的72个鱼笼里,养有约12万尾金鲳鱼,网箱内,翻白的死鱼随处可见。“最近雨水多,钦江排下来很多山水,把鱼给呛死了。”小杨说,养鱼有“两怕”:一怕台风把网箱冲毁后鱼儿溜入大海,二怕山上冲下来的淡水呛死海鱼。
“小鱼苗刚买回来时只有小拇指大,是从海南岛进的货,要像哺乳婴儿一样照料,还要日夜操心直到把鱼养大,最后卖给收购商出口。”小杨给记者娓娓道来养鱼的酸甜苦辣。小杨中专毕业,属于新一代渔民,但他并不想当一辈子渔民,他的愿望是:等龙门跨海大桥修建时,去那里找份事情做,“因为养鱼实在太辛苦,太操心”。据他预计,今年的养鱼收成最多只能平本。
听说来了客人,晚餐时,杨芳健的父亲驾驶渔船赶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金鲳鱼清蒸一盘香煎一盘,鲜嫩可口。
老杨的祖上都以打渔为生,他是地道的老渔民,还曾去过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地打渔数年。何谓七十二泾?老杨说,在钦州港湾的群岛之间,有七十二条水道,虽然七弯八拐,但条条水道相通互连,“以前每条水路都有名字的,但年代久远已不记得了”。
“地图上标明有个‘杀人墩’,是不是从前杀过很多人?”记者好奇地问。
“其实不叫‘杀人墩’,叫‘晒人墩’。”老杨小抿一口酒,绽开笑容,黑瘦的脸部把牙齿衬得特白。他说,在清朝某年的农历六月十八日,钦州地界突发台风,洪水瞬刻间淹没了好几个村庄,来不及逃生的村民和牲畜葬身大海,随着风浪漂流到一座海岛上。海水退潮后,一具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礁石上暴晒,“后来,当地人称这个海岛为‘晒人墩’,又慢慢演变成了‘杀人墩’”。而记者从国家公布的资料中看到,被当地渔民称为“晒人墩”的海岛被书面命名为“擦人墩”。
老杨说:“为什么改叫擦人墩,我们不得而知。”后来钦州海洋部门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改为“擦人墩”,是因为龙门跨海大桥的一个桥墩要建在这个墩上,“杀人墩的名字有点不太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