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广西 > 广西首页 > 美容健身 > 健身

瑜伽养生 不同体质对症下药

【字体:   2011-03-11 13:19:53   来源: 39健康网  

每个人有不同的体质,季节有不同的特征,几千年前,古印度人练习瑜伽很重视在治疗疾病中养生方面的作用。早期瑜伽经论记载:“物质躯体”的“我”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构成。

四大互相组合,便成了人身的本质,风元素与物质接触,使体内物质运动产生能量的运行,体内胆液是水火元素的结合,化转物质为能量,与津涎会合,地水元素产生作用,以营养身体。此四大互相平衡,则身体运作无碍。

瑜伽行者认为,人体四大不调,造成失去平衡,则身心有病或成病,四大调和,百病无生,令身心喜悦!

经论上阐述:不同的人在形质、功能、心理上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体质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进而影响着身体治疗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别特异性。

体质问题有助于分析疾病,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均有重要的意义,故首先须了解人体不同体质的特性。对于瑜伽养生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常见的四种类型体质的瑜伽练习养生方法

一、火性体质:

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心、足心热;心火大、燥热中时烦闷,容易失眠,大便干燥,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瑜伽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这类人体质阴火虚旺,性情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火大扰灵根之缘故,应遵循“智慧瑜伽之精神内守”的养生法。多加强自我修习内观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强制性的运动等活动。

2、饮食调养: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补养类食品,如:海参、银耳、冬虫夏草等,辛辣燥烈之品应少吃。

3、选择瑜伽练习:以安静为背景下的养生练习;如:经行、内观静坐、内静力量的体式练习法等;不宜过激运动的体式,着重调养肝肾。

title

二、水性体质:

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凉;小便多清长,大便时稀,怕冷、怕寒;喜欢暖。

瑜伽养生方法:

1、心灵调养:这类人因阳气不足,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欢喜悲伤不定;这类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户外游走等。

2、饮食调养多食壮阳食品,如牛羊肉、五谷粥等,特别是在夏日三伏时,每一伏适量进补,以壮人体阳气之功。

3、选择瑜伽练习:水大体质的人,春夏秋冬都应加强身体锻炼,可采取户外运动;瑜伽练习方面,多进行深呼吸练习,选择身体全面调整体式组合,根据体力承受可适当加大动量等。

三、地性体质:

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

瑜伽养生方法:

1、选择瑜伽练习: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动态练习,如:气血推动受力下的体式运动;身体的经络行等能使身体各部都活跃起来,是有助气血运行的最佳选择。

2、饮食调养: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醋等,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血之药品(当归、丹参、地黄、地榆、五加皮)和肉类褒汤饮用。

3、意识调整:保持瑜伽的意念,多引导自己;懂得瑜伽思辩之道可令自己整体平衡。

四、风性体质: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

瑜伽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

多避免在阴雨季节,风湿邪气等侵袭;不宜居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

2、饮食调节:

应该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白果、、红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

3、选择瑜伽练习:

风性体质之人,因压力大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散步、慢跑等活动,瑜伽练习活动量应逐渐增强动量,以松紧力度转换为宜背景下,让松弛的皮肤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总之,无论你属于何种体质的人,只要坚持有目的的保健养生,才能不断提高生活健康质量,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瑜伽来调整自己的身体运动、饮食、心态等,持之以恒,才能常保持令四大平衡,获得健康持久效益,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能延长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全面整体健康的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