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广西 > 广西首页 > 北部湾东盟热点

合作之花 竞相绽放

【字体:   2011-09-29 10:14:03   来源: 广西日报数字报刊  

多领域合作培育和谐之花

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所搭建的多领域合作的平台,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于今年10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其主题已确定为“环保合作”,并将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中国-东盟环保合作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共赢。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块沃土上,又培育出一片新的和谐合作之花。

为了务实推动中国与东盟双方确定的优先合作领域的合作,从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起,每届都围绕中国-东盟重点合作领域,确定一个重点主题,并举办重点主题论坛。例如,第四届博览会重点主题为“港口合作”;第五届重点主题为“信息通信合作”;第六届重点主题为“海关与商界合作”;第七届重点主题为“自贸区与新机遇”。

据统计,七届博览会以来,围绕贸易、投资、旅游、科技、港口、质检、海关、金融、新闻、法律、妇女、青年等领域,共举办了180多个高层次论坛及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务实推动了多领域合作。

系列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还促进了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的形成。每届博览会期间都同期举办多个领域的系列高层次论坛,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和对话磋商机制落户广西,历年博览会期间通过了一系列以“南宁”为开头命名的机制性文件。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说:“未来的南宁,定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信息交流中心。”

正如东盟原秘书长王景荣所说:“中国与东盟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在为东盟人民带来多样文化韵味的同时,也为亚洲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以往曾经迫于经济和文化的压力不得不追随西方的亚洲,正在寻找自我和融入世界的博弈中重新描画自己的模样。”

每届主题都紧扣合作需要

可以说,每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重点主题的确定,都是紧扣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发展进程,适应中国和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其深刻的背景需要和现实要求。同时,每届主题论坛所达成的共识,都对今后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今年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主题确定为“环保合作”,因为环保合作是近年来中国和东盟新增的第11大合作领域,在中国和东盟对话关系建立20周年之际选择环保合作这个主题,体现了20年来双方合作不断发展、成果不断扩大的趋势。把环保合作确定为第八届博览会的主题,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东盟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东盟这个区域以及整个国际经济和环保合作的交流。环保产业的发展领域空间非常大,无论是政府之间还是企业之间,对环保合作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刚刚建成,这年的第七届博览会重点主题确定为“自贸区与新机遇”。首先,自贸区如期建成是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新起点,通过博览会这一平台,抓住自贸区建成的新机遇,推进中国和东盟深化全面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愿望。其次,是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新发展的需要。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东盟共同的任务是创造内部增长的活力,就是要加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此外,随着自贸区的建成,降税效应对贸易的刺激作用减弱,需要出现新的贸易创造,形成新的产业链。因此,博览会要围绕双方在自贸区建成后的新任务、新需求、新机遇,搭建更加务实有效的合作平台。

又如,2009年博览会期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很快就要建成,第六届博览会重点主题确定为“海关与商界合作”,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了中国-东盟海关与商界合作论坛。论坛围绕“推进贸易便利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通过了《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南宁倡议》。正如东盟秘书长素林所说的,中国-东盟海关与商界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合作领域,将促进中国海关与东盟海关以及商界之间的互信合作,共同推动贸易便利化。他认为,自贸区不仅仅是降低关税、相互开放市场,更要促进相互的贸易和投资,全世界都希望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我们不能辜负世界的期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