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关注天气,大抵是想知道出门要不要带雨伞,天冷要不要添衣服,而“靠天吃饭”的农民关注天气,则是想知道何时适宜播种,何时适宜收割。“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农作物要求的适宜气象条件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有时超出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或产量形成所需要的正常气象条件范围,出现旱涝、霜冻、冻害、冷害、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停止,将导致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而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二战之后,加上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粮食供应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到70年代初,由于连续几年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导致世界粮食歉收,以及一些大国抢购粮食囤积,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粮食安全受到全球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确定了4次有关气象与粮食和农业关系的气象日主题。而气象工作者们一直不断努力,分析气象灾害发生、分布规律,根据不同气候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世界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
【小贴士】
1962年 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8年 气象与农业
1976年 天气与粮食
1984年 气象增加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