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新中国气象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风雨历程,谱写出一页页壮丽篇章。气象事业在国内蒸蒸日上发展的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成长壮大、绽放光彩。中国气象事业对外合作交流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哪些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原中国气象局国际司司长、原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外部关系官王才芳。
原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外部关系官王才芳(资料图片)
王才芳介绍说,我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的签字国。在国际气象组织成立时,我国就积极参与国际气象合作活动和科学计划,广泛建立并不断强化与相关国际气象组织、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地区)的合作关系。
1978年以后,气象部门率先实行了对外开放,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的各项业务科研计划,引进当时先进的气象卫星接收系统、高速气象通信传输技术和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等,建立起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和全球大气监视基准站……我国气象领域的空白被一项项填补,气象事业开始走向稳步发展的轨道。
为适应新装备、新技术的需要,我国开始有计划地选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深造,其中大部分回国后成为各级气象部门领导机构、科研部门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在引进技术、装备和培养人才的同时,我国气象部门也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技术援助和技术转让,不断扩大我国气象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通过WMO自愿合作计划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交流合作,通过举办研讨会让各国气象部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通过多国别考察团项目把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无私地传给发展中国家。这些都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评价和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赞赏。
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提高。谈到这里,王才芳充满喜悦。他开始高兴地例数一个个辉煌的人物和瞬间:
--1983年至1995年,中国气象局原局长邹竞蒙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副主席并连任两届主席。此后,中国气象局历任局长都顺利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
--数十位专家参与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撰写;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荣获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200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荣获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
这些,都让人心情振奋、深受鼓舞。
王才芳说,长期以来,我国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世界各国之间开展数值天气预报、软件应用、卫星气象、气象科研、观测与资料交换、教育与培训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并把先进的经验和气象科技成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递,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积极的姿态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大国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