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从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别德里茨基手中接过世界气象组织奖证书。来源:新华社
2008年6月2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0次会议经过投票,将第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
IMO奖是WMO的最高荣誉,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其名称来源于WMO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该奖每年颁发给1位在气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学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士,秦大河院士是继2003年叶笃正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秦大河院士是继2003年我国气象界宗师叶笃正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对于“气象诺贝尔奖”这项殊荣,秦大河受之无愧。他曾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冰川工作组主席等,现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一项项职务,不仅代表了头衔,更折射了秦大河对气象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在过去几十年里,秦大河在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成绩卓越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他参与组织IPCC科学评估,推动了中国和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并大力推荐青年科学家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参加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中;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常任代表,他高度重视气象和水文之间的国际合作,有力推动了气象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进步。
打开网页,《秦大河院士阐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象专家秦大河呼吁市民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等一篇篇文章映入眼帘。于是,一个全心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并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宣传的秦大河形象跃然于眼前。
耳边仿佛又响起秦大河那铿锵的声音:“关注极地气象、研究全球变化、保护全球气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或许是对仍醉心于气象事业的秦大河最形象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