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米/秒),成为50年来直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造成了中国东部沿岸地区25亿美元的损失。由于带来的灾情太严重,2006年12月4日至9日,第三十九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决定把“桑美”这个名字从台风命名册中剔除。
以上是台风“桑美”的一些情况,2008年上映的国产灾难片《超强台风》,便是以“桑美”为背景拍摄的。
影片讲述的是超强台风“蓝鲸”在关岛洋面形成后,市长和众专家如何指挥和率领全市120万市民抗击台风的故事。
整个影片里面,最可圈可点的是情节,而不是场景;从情节的打造,故事线索的安排来看,比好莱坞的大片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120万人的安全,我们要保护;一个人的安全,我们也要保护”。市长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将“不抛弃,不放弃”几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影片中,对待产妇的丈夫、被撤职的镇长、被抓的小偷以及海边的渔民等众多小人物在台风来临时候的各种特写,在情感上放大了小人物的伟大。
在我们这个强调集体、强调亲情的社会,以情节制胜,成为本片最大的卖点。
除去以上,此片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塑造了一位人民市长形象,丰满得就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宫女的胸。
对比众多国外灾难片“重技术轻情节的状况”,国产片这种以“情节制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而技术方面,确实还有非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处不妨也来说说里面的硬伤。
由于鄙人真的是从气象学专业毕业的,所以比较挑剔;何况导演在影片里面安排了一位“干了30年气象”的气象专家,那有关气象方面的基本知识,肯定不能错到太离谱。
可是看完这部片,个人感觉片中这个气象专家算是给导演毁了。
在最开始,市长的老师,也就是气象学家在讲到太阳活动和台风关系的时候,说太阳磁暴爆发,导致台风路径改变;这和影片结尾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台风路径变化冲突非常大;而且——太阳磁暴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更大,而不是对大气层底部的台风影响;不然的话,人类早就灭亡成千上万次了。这个硬伤实在太硬。
电视台女记者在面对镜头播报的时候,说“我已经可以感觉到风力非常大了”,但雨衣的下摆竟像练了千斤坠一样纹丝不动;导演实在是需要更敬业一点,光用洒水车洒水不行,台风来了,还要用个电风扇吹一下才好。
还有一个女记者播报凌晨五点,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出动救险的镜头,凌晨五点的光线亮得和中午一样;而且是在台风来临,大雨倾盆的时候。
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市长和老师在讨论台风转向,有点让人无语,如果靠这样的专家来保障120万人的安全,那损失真的是无法估量了。影片中,气象学家讲到,从西北下来的冷空气将已经快要登陆的台风推回了大海,而后,台风又顽强地折回来并演变为超强台风,朝X市一路高歌猛进——这里的硬伤比前面太阳磁暴更大——如果说太阳磁暴是自宫的话,那这里就是砍头。
其实在《完美风暴》里面也有讲到从加拿大下来的西北气流加入到台风,使台风增强的桥段。这里再讲一遍原理:当有弱冷空气和台风相遇时,由于水汽遇冷凝结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台风的暖心结构,让台风强度增强;而当强冷空气进入到台风时,大量的冷空气会像用水注满杯子一样填满台风眼,台风的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减弱或者消失。影片中从西北下来的冷空气能将“蓝鲸”推回大海,那么其强度足够消灭掉“蓝鲸”——毕竟自然现象之间的较量不是耍太极;冷空气与台风之间的碰撞也不是两个桌球相碰。
但影片中“蓝鲸”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卷土重来——一瞬间,我恍惚看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丘吉尔站在高处讲话“撤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原来,台风也有战略啊!
这个硬伤,让全片的根基尽毁。
再后面提到的温室效应导致台风越来越多等理论,大致来讲是符合气象学常识的,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大多认为是气温升高导致赤道附近空气扰动增强,海温异常升高导致台风强度更大……最明显的例子是2005年袭击新奥尔良的台风“卡特琳娜”在佛罗里达形成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热带风暴,但在经过温暖的墨西哥海湾后,突然加强为风力巨大的五级飓风,将整个新奥尔良狠狠地冲洗了一遍。
撇开灾难的规模以及制作中的特技效果,单从剧本的写作以及专业知识的储备来看,《超强台风》虽然打着叫板《后天》的口号,但距离《后天》实在不是一两个数量级,如果说《后天》是李小龙打拳的话,那么《超强台风》顶多算小学生打架;更谈不上卡梅隆为了打造潘多拉星球而专门撰写了一本超过200页的潘多拉星球环境以及物种介绍这样的的敬业态度了。
如同中国气象事业一样,中国的电影事业,无论从技术还是从态度,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