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泉州市气象局位于北纬24.88°,东经118.62°,区站号59132。
现有在职人数45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28人,大学专科6 人,中共党员20人。
市气象局防灾大楼功能较全,有业务值班室、职工活动室、休息室、阅览室、荣誉室、大院绿化园地、体育场地。
2000 –2006年连续四届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泉州市文明单位。2004-2008年被评为第四届、第五届泉州市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 2006年被中共福建省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地面观测 1957年开始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观测场地址位于鲤城区北门街,但由于观测环境受限,地面观测资料没有进入国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库内。2003年和气象局一起搬迁至丰泽区气象局大楼7楼楼顶,仍然为非标准地面气象观测站。2008年已在丰泽区桃花山后征地5亩,筹建泉州桃花山气象站。2002年增建戴维斯气象自动站。2006年在沿海建立8个七要素海洋气象自动站。
天气预报 气象台成立于1957年,承担重大天气、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前决策气象服务主要以书面或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提供气象信息,90年代至今,决策产品向电视、微机终端、互联网等发展,通过广播、报纸、互联网、96121声讯电话、12121、电视、手机短信等为广大市民服务,服务内容更贴近生活,包括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预报、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人工增雨等,2008年气象台获得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2009年获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气象科技服务 泉州市局气象科技服务开展较早,1985年始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为专业用户提供短期、中长期预报,传输手段和工具为邮寄、电话、高频对讲机,综合经营为客户施放庆典气球。
1998 年,气象服务信息传输通过邮电系统121信箱自动答询以及逐渐增加预报内容和生活指数预报。
2000年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职能转变,建立泉州气象网站,气象专业服务由每天打电话、寄旬报改为用户传真、网上接收。2003年开发卫星单收站台风实时报文资料转换和网上台风路径图自动生成系统,专业气象信息服务建立“海洋气象”、“农业气象”泉州气象时报“短信”服务系统和“电视气象频道(IPTV)专项服务。
泉州市气象电视节目于1995年元旦在泉州电视台开播,每天节目播出2分30秒,2004年投入120多万元建设新的影视演播厅和制作室,并于2005年元旦起开播有主持人的天气预报节目,2008年再投入150万元再建一个演播厅,代替县局制作有主持人节目。至2009年,泉州市电视四个频道有6套气象节目,每天播出时长56分钟。
市、县气象局于1990年开展防雷检测,以后增加防雷工程建设,2008年全市气象系统防雷工作实行集约化管理,并处于全省领先,被示为创新项目受省气象局嘉奖。2009-2010年,气象影视节日资源市县集约化,使有主持人天气预报节目延伸到石狮、德化两个县。
气象科研 2001年,泉州市加入粤东闽西南灾害性天气联防协作,每年派送优秀论文参加交流。自2000年起申请省气象局的科技项目或课题逐级增多。同时市局每年设立气象科技课题,各单位踊跃申报,每年立项15个左右。县市两级申报地方科技课题也较积极,有《泉州灾害性天气预警报系统》等获得市科技二等奖,也有多个研究项目得到应用推广。
气象法规 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有《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加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市防雷设施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信息系统(场地)防雷设施安全管理制度的通知》、《泉州市深化投资项目审批运作改革方案》等,有力地强化了气象部门对防雷减灾的监督管理职能和施放升空气球管理。2006年起,市、县局相继派驻当地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开展有关气象事项行政许可。
社会管理 对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资质管理、施放气球单位资质认定、施放气球活动许可制度等实行社会管理。1989年成立泉州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所,1999年6月成立泉州市防雷中心,2006年1月开始开展防雷设计图纸审核和技术评价工作。2006年进入政府行政审批, “防雷设施检测公正性的声明”告知用户,减少环节,并利用网络开辟业务查询、受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