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曝水利困局
2011-06-01 15:23:0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 字体
- 大中小
中国天气网综合报道 一场猝不及防的罕见旱灾让长江沿线诸省市慌了阵脚。千湖之省湖北千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洪湖超七成养殖户绝收,江西鄱阳湖变身草原、增雨弹脱销,浙江数十万人饮水困难,上海发生反季节咸潮……
而在往年五月,气候湿润雨量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进行紧张防汛。“十年九涝”的历史经验让各省在这次旱灾面前吃了大亏。
遭遇如此大旱,异常天气现象可谓“祸首”。但多方专家和基层水利干部表示,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而后者,更值得我们反思。
5月25日,江西新建县红卫村村民承包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干涸,湖草长到一尺多高,如置身草原。IC
水利欠账
武汉大学水资源论证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铁松分析,造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大旱的根本原因是降雨量太少。但同时,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不通的现状也是原因之一。
一边是日渐严峻的旱情,一边却是江边人“要不来”长江水的尴尬。有水利专家伤心地说:“目前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武汉市区域长江沿线的5座涵闸中,仅两座还能进水。其中,江陵观音寺闸引水量,不到设计流量的三分之一,万城闸水量只到当初设计的五分之一。
在涵闸无法正常引水时,使用泵站抽提成为主要手段。但因长江水位低,普通泵机无力大量抽取江水。而大型抗旱泵站则普遍短缺。
在湖北长江边上,将水抽排入长江的大型“排涝泵站”有55座,而将水从长江抽出进行灌溉的“抗旱泵站”却仅有一座。即便24小时不停,这座泵站也只能抽水15万立方米。
抗旱提灌设备的老化,使抗旱形势更为严峻。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湖北现有抗旱灌溉泵站2万多处,大多为中小型泵站,九成以上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而一座泵站机组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25年。有的抽水泵站刚开两天便损坏,更多的泵站因损坏、零件短缺,根本无法开机。
另外,河道湖泊资源的超强度利用也给抗旱带来麻烦。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根据公开的官方信息,“十一五”全国水利总投入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全国五年水利投入总额还不及一年的“三公”花销。(2006年3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学习时报》撰文称:“2004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三者相加为9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