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习惯,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等。例如: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有普遍性,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
1953年全国因干旱农田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其中春旱面积400余万公顷,夏旱面积200余万公顷。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入春后一直少雨,持续到6月,有的到8月,3~6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少3~5成,不少地区牧草干枯,河流断流;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地区夏旱,华东、中南几个省,除广东外,受旱面积186万公顷,成灾面积68.93万公顷,其中湖南省因旱灾减产粮食65万吨损失旱灾面积:受灾861.6万公顷,成灾134.13万公顷。
干旱问题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关注的热点之一。2003年11月在美国图森联合召开的干旱气候研讨会曾指出,出于对未来气候的考虑,尤其需要知道过去究竟有哪些时期气候干旱、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干旱事件和为什么发生等问题。古气候记录主要反映气候自然变化的情形,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即是重要的古气候资料来源之一。利用它来研究历史上重大的干旱事件是十分重要的。
《气象干旱等级》是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8个气象国家标准之一,是我国首次发布的用于监测干旱灾害的国家标准,这将结束我国气象干旱监测和评估技术方法多,各地和各部门所得出的干旱等级不一致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今后在气象干旱监、干旱影响评估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气象干旱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将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干旱监测和评估将有章可循。
干燥指数是反映某个地区的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我国气象干旱发生频繁。东北的西南部、黄淮海地区、华南南部及云南、四川南部等地年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其中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云南北部等地达60%~80%;我国其余大部地区不足40%;东北中东部、江南东部等地年干旱发生频率较低,一般小于20%。由于降水不均,每个季节都有一些地方发生干旱。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