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人的热点问题,列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及平民百姓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媒体大量报道医治全球气候变暖的"洋偏方"。这些"洋偏方"是少数西方科学家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的设想。有代表性的偏方有以下四个。
第一个偏方是向海洋里施放铁粉,给地球降温:偏方设想方案是把大量铁粉倒入海洋中,喂海洋浮游生物,促进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海洋浮游生物生长,从而,更多吸收二氧化碳,使气温降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普兰托斯私人公司已经向太平洋倒入50吨铁粉,进行可行性试验。
偏方1 向海洋里施放铁粉
第二个偏方是人造火山,给地球降温:这一设想偏方是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岑等科学家力挺的没想方案。他们建议,用喷气发动机、大炮等手段将硫酸盐喷入大气层,用之反射阳光,为地球降温。
第三个偏方是人造地球遮阳伞,给地球降温: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罗杰·安杰尔提出,发射16兆太空"飞碟"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把它们连接成片,组成地球遮阳伞,为地球遮挡阳光,给地球降温。
第四个偏方是人造太空镜,给地球降温: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的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外层空间,安放一面巨大的太空镜用来过滤太阳的红外线,减少地球的太阳辐射,为地球降温。
俗语说:"偏方能治大病",上述偏方是否有效?能不能医治全球变暖的大病?科学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上述设想方案的设计者认为他们提出的偏方是医治全球变暖大病的妙方;但太多数科学家则认为,偏方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认为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才是根治全球变暖的正道处方,并担心一味大挖偏方,可能夺走人们对正道处方的关注。将人们引入歧途。世界评估气候变化的权威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也对上述偏方深表怀疑,认为:"这些点子投机色彩浓厚,也未计算成本,并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存在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
笔者认为,上述偏方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想医治全球变暖大病,但实际上这些"洋偏方"不怎么可行,难治全球变暖的大病。
海洋浮游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向海洋里施放铁粉,可以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使气温降低。但要达到使整个地球降温,需要向海洋里投放大量的铁粉,这会给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海洋浮游生物繁殖过多,会造成珊瑚窒息死亡。
"人造火山"设想不全是空想,有其现实基础。1963年6月,菲律宾布纳图博火山爆发,将2500万吨含大量硫化物的火山灰喷入大气层。在大气层,硫化物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微滴,硫酸微滴具有反射阳光的作用,使地球表面受到的阳光照射量2%,使气温降低。偏方设计者受菲律宾布纳图博火山爆发的启发,提出"人造火山" 的设想。这一设想被美联社评为最离谱的设想。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卡斯帕·安曼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设想实在荒唐。
哥伦比亚太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向大气层投放大量硫化物会造成酸雨。
"人造地球遮阳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要把16兆"飞碟"发射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光发射火箭就要发射2000万次,耗资4兆美元,至少需要30年时间。美国宇航局空间研究所的实验结果显示,"人造地球遮阳伞"设想不但不切实际,而且还会引发其它环境问题。据测算,利用"人造太空镜"过滤掉1%的太阳辐射,才能使全球的气温趋于正常,这要求太空镜的表面积要达到96.6平方公里,把这么大的庞然大物送上太空,不但技术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费用也将高得令人难以想象。
因上述偏方存在的问题较多,目前几乎没有什么权威的科学杂志刊登这些偏方,更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出专款支持偏方的可行性研究。
总之,上述偏方,无论是"人造火山"反射阳光,还是"人造太空镜"过滤阳光以及"人造地球遮阳伞"遮挡阳光,都是治标不治本;各偏方设想耗资巨大、技术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均不强;各偏方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使干旱的地区更加干旱;会污染空气,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等负面影响。发达国家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坏了地球的气候,不要再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这些"极端"偏方有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应对全球变暖的正道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减缓气候变暖,另一个是适应气候变暖。减缓气候变暖是为减轻气候变暖的危害而进行的人为干预活动,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暖应从源头上做起。气候变暖的源头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造成的。减排二氧化碳及增加碳汇是行之有效的减缓气候变暖的正道处方。
减缓气候变暖国内外主要正道处方有:
我国正道处方: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国家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了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等处方。
国际上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具有代表性的减缓气候变暖的正道处方:德国的风力发电计划,拟到2030年,将其风力发电量增加3倍。美国计划建立"燃煤、零污染、产氢电站",该电站燃媒不但不排放污染物,还能生产氢气。哥斯达黎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其能源的92%是来自可再生能源。巴西实施"生物汽油计划",到2010年将用生物汽油的比例达到汽油总量的5%。英国拟利用世界最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开发更准确的气候预测系统,应对气候变暖。日本试验家庭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该系统可使每个家庭减少排放40%的温室气体。新西兰实施减少动物打嗝产生甲烷的计划等。
适应气候变暖是对气候变暖做好适应准备,"趋利避害"减少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增加正面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暖能力有一定差距,对气候变暖更为敏感和脆弱,因此,适应对策与发展中国家更为密切。
适应气候变暖的主要正道处方有:
1.适应气候变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将适应气候变暖问题纳入国家、地区、部门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如农业、林业部门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气候变暖的温度和热量条件、降水或土壤水分含量、气候极值的长期变化;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要考虑到可能和极端的雨量变化。气候变暖对水资源、建筑业、航运业等波及的影响也很大,也要尽早制定适应规划。
2.、加强适应气候变暖的适应性调整工作,加强农业、林业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重点:(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选育抗逆品种,如日本北海道过去夏季气温偏低,并不适合种水稻,现在由于培育出适应气候变暖的水稻品种,现在北海道不仅能生长水稻,而且产量很高。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强化优势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种植。采用高产、稳产措施,增强农业抗灾能力。(2) 加强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降水、蒸发等对森林、草地、湿地、湖泊、荒漠等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增强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3)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发与利用。加强水利基础建设,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力及其应变能力,将气候变暖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为约束条件,落实到水利建设项目中。
3、制定和完善包括适应气候灾害在内的综合防灾战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临近预报系统、突发气象灾害短时预警系统等。
4、加大对适应气候变暖的经费投入,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工作。加强气候的监测、评估和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暖的分析水平,减少气候变化评估的不确定性,为国家适应气候变暖决策,提出科学依据。
5、加强人口、经济、能源等的气候承载力分析;开展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
6、加强气候变化负面影响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适应措施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如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升高的适应处方。 (1)加强对海平面升高的监测和预警;(2)制定和完善适应海平面升高的海岸保护政策,并注意保护政策不能违背国家及国际有关生态和自然保护的规定和协议。 (3)采用顺应、防护、后退处方。顺应处方:如将灾区或潜在灾区的农田改作水产养殖场;改种耐涝、耐海水的农作物等;防护处方:如提高防潮设施的设计标准,加高、加固海堤坝等防护设施等;后退处方:从灾区迁出。如小岛屿国家图瓦卢,因其海拔低,最高点只有4、5米,面临海平面升高的灭顶之灾。图瓦卢政府已经向澳大利亚、新西兰政府提出请求,希望能接纳其"气候移民"。
7、加强适应气候变暖的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如英国政府向公众发放"适应气候变暖指南"、在中、小学开"气候课"等。
让我们行动起来!按照应对全球变暖的正道处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气象政策与信息研究员 张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