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我跟随中国天气网“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队伍的脚步,再一次来到了美丽的西部,美丽的青海,神秘而又神圣的雪山、草甸和圣湖。

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阿尼玛卿雪山

我们9月5日从北京出发,分别在青海湖周边、西海镇、贵德、果洛、阿尼玛卿雪山和扎陵湖进行了考察,辗转四千公里,从2200米的海拔一直上到5100米,浏览了壮美的高原景色,也见识了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的影响。

青海湖的狼毒

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美丽的草原上有成群的黄羊,也有有毒的植物

之前到过青海多次,也曾经跟随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的车队绕行青海湖,却不曾真正地探究过湖边愈来愈加严重的沙化和狼毒。如今,青海湖东岸的沙化虽然得到初步控制,但狼毒丛生的草滩,依然触目惊心。

狼毒为瑞香科多年草本植物。在高原上,牧民们因它含毒的汁液而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字。狼毒花根系大,吸水能力强,能够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生命力强,周围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而在高原上狼毒的泛滥,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人们放牧过度,其他物种少了,狼毒乘虚而入。

在海北州的牧业气象试验站,工作人员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治理狼毒的药剂,或许通过逐步的治理和青海大规模退牧还草的手段,可以在未来能够还高原一片干净的草滩。

退化的冰川和雪山

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雪线上升明显

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倾泻而下的冰舌

阿尼玛卿雪山亦称玛积雪山。坐落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系东昆仑山支尾段,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座著名雪山,它和西藏的冈仁波钦、云南的梅里雪山、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四大神山”。

从果洛州出发向西,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就可以看到阿尼玛卿雪山的丰姿,沿着简易的便道一路颠簸,满眼尽是杳无人迹的高山峡谷和草甸景象,时常有野生动物在路边现身,翱翔的鹰隼、嬉戏的黄羊和肥硕的旱獭给我们一路增添了不少乐趣。

退化的雪线十分明显,沿途的山顶寸草不生、裸露出的地表仅余灰黑的砂岩,这便是冰川退化的遗迹,也是气候变暖的直接物证,当地人俗称雪山的“锅盖头”。

翻过阿尼玛卿雪山向西,就进入了黄河源头附近,继而向西,就是广为人知的三江源地区。这里也是所谓的“中华水塔”,四分之一的长江水量和接近一半的黄河水量都出自这里。而冰川的退缩,给我们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下游水源的减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江源的冰川退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就能决定着我们的饮用水。

气候变化的草场

果洛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平均海拔最高、人口最少、经济总量最小”的一个地市级行政区划,也是一个绝对低碳的地区。在一个没有任何工业,甚至汽车都不常见到的地区,人和动物本身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许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所以,在这里的人们,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只能作为气候变化承受者的形象存在。而他们长期十分原生态的生活,是气候变化最为直接的感知者。

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在常居高原的人来看,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降雨的增多,使现有的水草更加丰美,表面上看使牧业条件更加丰沛。但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已经使草场到了岌岌可危的状态。近年青海当地政府采取了草场的保护政策,通过冬季和夏季草场的交替使用,使牧草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再生长。同时,气候变暖使得旅游季节延长,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虽然能带给当地一定的经济收入,但破坏的原生居民的生存环境,却无法在旅游淡季得到彻底恢复。

写在最后

这是一片神秘广阔的高原土地,点缀着一幅幅壮美深邃的山水画卷,这里有中华水塔,这里也是许多珍稀物种最后的伊甸园,但也许若干年后,这里只剩荒漠和沙滩。如果我们能够携起手来,像许多人呼吁的那样,真正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一点行动,那么,受益者必将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