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资源与环境气象室风能专家 杨振斌
低碳建筑,乍看起来仿佛与气象不沾边,其实不然。气象之于建筑的巨大作用一直不为公众所知,其实不管是低碳建筑还是常规建筑,气象在其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
为了弄清气象与建筑、尤其是低碳建筑间的关系,笔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资源与环境气象室的风能专家杨振斌老师,请他为公众解答这个难解的“谜团”。
气象是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气象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提供的许多有关风荷载、暖通相关的数据,都是他们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换句话说,没有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建筑物主要结构,如墙体等应该多牢固才能抵御当地的风,是否需要、怎样进行供暖等类似问题都会令建筑设计师难以进行准确判断,有可能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或是建筑物最终与当地气候条件不符。”
提及建筑与气象的关系,杨老师说的很直白。他为笔者举了一个例子:建国初期,上海外滩建筑的外观看上去多略显笨重,因为当是我们国家关于风荷载等方面的设计规范还不够完善,只能借鉴国外的标准。而如今通过气象部门的工作,给出了更为合理的设计参考值,科学得降低了风压的数值,现在我们在外滩看到的现代建筑、高楼林立,就得益于科学、合理的建筑物抗风设计。
这样看来,气象对于建筑行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不仅如此,如今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更是与我们气象行业紧密相关。众所周知,全球变暖的加剧让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推广低碳、节能的生活势在必行。低碳建筑的推广也不例外。而且,什么地域的建筑可以采用何种节能方式,选用什么样的可再生资源,这些都和气象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气象要素是建筑低碳节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新能源应用是建筑低碳的最佳选择之一
低碳建筑就是要求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能做到整体低能耗。有了这样的大前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在应用上取得巨大突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
杨老师告诉笔者,如今在国外,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在建筑上实现应用。
“比如说在现在常见的大厦玻璃幕墙,有可以选择性透过光线的玻璃、也有附着一层太阳能薄膜电池的。选择性透光,就是可见光可以自由透过玻璃,80%的紫外线则被阻挡在外。幕墙上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则可以实现发电,供应建筑内的用电。”杨老师对外国在绿色低碳建筑上的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很赞赏,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始试点,如果能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这一项技术就可以在建筑行业内掀起一场低碳、节能风暴。
“虽然前期成本会高出一些,但是在后期应用上,这些高科技材料会节约很大一部分常规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应该成为低碳建筑的一个选择。”
低碳建筑是开始低碳城市是目的
“单独的一个低碳建筑,或者一个低碳小区,都很难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带来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把这一概念推广开来,变为低碳建筑群,低碳建城市,那么我们迫切需要达到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就更增添一层保障。”
提及低碳建筑的未来,杨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远景。他表示,一幢建筑或者一个小区很难在节能减排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和效益。但如果把这一概念推广到整个城市,在规划和建筑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内,都以低碳为纲领,尽量做到少用常规能源,尽量选择可循环再生资源,这样所取得的成效一定会令人吃惊。
“低碳建筑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低碳城市、低碳社会,有了这样的大方向,低碳事业的路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人物介绍
杨振斌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资源与环境气象室副研究员,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199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理学硕士。长期从事风能太阳能资源研究工作,为中国气象局从事风能太阳能资源研究工作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或参加多项课题研究或国际合作项目。现为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总师组成员,风能资源综合分析评价专项总师,中丹风能发展项目东北三省风能资源观测和模拟分项目负责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主要作者召集人,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技术顾问专家等。发表专业技术论文20余篇。
中国风能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风力发电与潮汐发电专委会、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资源专委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五届结构设计基础专业委员会、能源行业风电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事局评价专家库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