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海则岔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一年后,一条长60公里的尕秀-玛曲公路正在建设之中,以取代原来从保护区经过、长22公里的尕海-玛曲公路,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这块最年轻的国际重要湿地。
尕海则岔保护区包括尕海湖及周围湿地,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海拔3430-4300米。它特有的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2011年9月,尕海则岔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成为全球第1975块、中国第41块、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
尕海湖湿地(资料图)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有顺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意味着对尕海则岔湿地生态特性的保护全面升级。按照规划,这条由政府出资4.9亿元建设的公路将于2013年完工,届时保护区将实施封闭管理,不再会有汽车环湿地而过,这对保护珍稀鸟类非常有帮助。
据尕海秀哇村牧民、国际“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获得者西合道介绍,保护区内有一种鸟叫黄鸭,每年4到6月总喜欢穿过公路,把蛋产在山谷边,结果一些路过的司机,特别是专门来打鸟的偷猎者,常常会把黄鸭蛋或者刚孵出的小黄鸭拿走。
“黄鸭很重感情,如果孩子没了,或者同伴死了,它们会一直在空中盘旋哭泣,自己也活不下去,非常可怜。”西合道说。
在保护区已驻守近10年的站长田瑞春说:“我们这些从事高原湿地保护的人相信,一个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多深,他对自然就有多爱。自然界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并不是因为它是黄鸭,它的生命就卑贱。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一不小心,人们就把身边的小鸟吃光了。”
根据1971年2月由18个国家的代表率先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缔约方应努力恰当增加国际重要湿地上的水禽数目,加强培训能胜任湿地研究、管理和看管的人员,还应尽早获悉技术发展、污染或其他人为干扰对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已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中国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目前公约缔约方已达到158个。
按照公约,缔约方对国际重要湿地应坚持“明智利用”原则,在不损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范围内进行可持续利用。
陈有顺说,尽管旅游是甘南州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当地政府对尕海则岔湿地的旅游开发慎之又慎。目前只是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出发,开辟了少部分水域作为观鸟基地。
田瑞春还透露,通过到海外考察,保护区改变了在观鸟基地用钢筋水泥建设基础设施的想法,按照国际惯例改为木质结构,设置隐秘的观鸟点,以免观测行为对水禽构成侵扰。
他说,过去10多年来,当地政府和群众一直在不断学习中探索实践,努力促进尕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官方数据显示,尕海湖湿地的湖区面积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48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170公顷,湿地面积达到12000多公顷。生物多样性大幅增加,其中水生植物达到94种,水鸟种类达到9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数量从不足10只增加到420只,每年前来栖息和繁殖的鸟类超过28000只。
上世纪末,由于放牧导致草地资源被过度利用,再加上气候变化造成降水量锐减、蒸发量增加、江河径流减少,尕海则岔湿地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先后在1995、1997、2000年出现三次干涸。
西合道回忆说,2000年的干涸最为严重,持续了两个多月。当时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人们常常要到5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
“在我们藏族群众眼里,尕海不是普通的湖,它是一个高原神湖,任何人都不能污染湖水,滥挖草原,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伤害,要受到惩罚,所以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环境保护志愿者的队伍中来,”西合道说。
为抢救这片湿地,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将尕海则岔列入国内重要湿地名录。
在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甘南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尕海湖出水口修筑拦水坝,抬高水位,扩大水面面积,修建长4 .7公里的引水渠,引部分忠曲河水补充水量,转移湖区3600公顷集体牧场实行保护区全面禁牧,通过补播,施肥技术修复草场,开展综合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建设。“十一五”期间,甘南州还把尕海湖的生态保护列入投资44 .51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
田瑞春介绍,保护区科技人员已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陆续开展了植物、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泥炭资源调查、黑颈鹤、黑冠山雀等10余种珍稀鸟类的繁殖行为观察,泥炭土养分特征研究、泥炭地温室气体监测,为保护区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谈及未来的保护工作,田瑞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到亚马逊河流域看一看。“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高境界。要保护我们面前的这片湿地,必须要有国际视野。”(程云杰 张锰 姜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