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接壤的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虽然铜鼓最初只是一种特殊的炊具:行军锅,但从大约公元前7世纪前后,铜鼓就逐渐演化成非常重要的器物,用途大致上有四个方面,一是重器,是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二是指宝器,是财富的象征,是世代珍藏的家宝,素有"家中财不跑,铜鼓保财牢"的说法;三指神器,用以驱鬼镇邪、镇雷求雨祈丰收和镇雷止雨消灾;四是乐器,在节日、祭祀、婚姻和盛大节日时作为打击乐器用。现在,铜鼓已经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文化“活化石”。

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和“中国铜鼓之乡”。来到这里,自然不能与这古老的文化擦肩而过。4月26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走进广西”考察人员来到了东兰铜鼓博物馆。

这里收藏的铜鼓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丰富,没想到平时电视里看到的铜鼓竟然有如此多的款式,每种花纹都有特定的含义。

title

像这面样式比较传统的铜鼓,鼓面上印有太阳图案,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对太阳的崇拜,鼓面上的青蛙装饰反映了他们的蛙神崇拜。因为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所以在农业社会里,对青蛙非常重视。

title

这是一面祈福铜鼓,造型有异于传统铜鼓。在东兰铜鼓博物馆里收藏的100多面铜鼓,很多都不是传统意义造型,对研究铜鼓文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