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地迅速减少 已不足5万公顷

北京翠湖湿地风景。

不久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北京常住人口已达1961万。同时,记者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了解到,截至2010年,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区域内湿地已减至48000多公顷,仅占北京土地面积的2.93%。人口膨胀、城市扩张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简单地说,湿地就是有水的土地,河流、湖泊、水库以及依托其生存的动植物等皆包括在内,它被誉为“地球之肾”,“肾”出了问题后果是很严重的。令人可喜的是,目前恢复湿地的行动已全面展开,近年,翠湖、南海子等大型湿地正在逐渐复原。

北京难寻自然湿地

“古往今来,人类始终伴水而居,逐水草而居。”这是市政协委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郭耕对人与湿地关系的描述。人离不开水源和湿地,而水库被防护网围起,是因为我们的水源与湿地已极其珍贵,受不得半点惊扰,即使这些湿地是人工制造的。

现在,北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自然形成的水域。郭耕告诉记者,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所在地大兴南海子也是近几年才恢复了四五百亩湿地,之前仅剩几近干涸的鱼塘。在郭耕的记忆中,仅仅在几十年前,在北京还可以去护城河捞蝌蚪、莲花池钓小鱼。如今,京城的湿地就只剩下城市公园的有限水面和散布在京郊如汉石桥、翠湖、野鸭湖、南海子麋鹿苑等寥若晨星的几点了。

湿地面积降至2.93%

当北京市常住人口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万人发展到现在近2000万人时,北京湿地面积也由总面积15%降至2.93%,只有48000多公顷。这是本市最新调查结果,在调查时没有统计8公顷以下湿地。因为面积过小的湿地具有极大不稳定性,随时可能会消失。

郭耕表示,北京曾经是一个湿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这从很多地名可以看出,比如海淀、洼里等。公开的数据显示,本市有大小河流200余条,大中小型水库84座,大小湖泊30余个。郭耕认为,湿地面积的减少对北京的气候具有不小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生态系统,包括水、土地、动物、植物等等。“气温升高、干燥少雨、早晚温差加大与湿地减少不无关系。”

人为因素破坏湿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湿地被认作是需要开发的荒地。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张明祥认为,湿地不断缩减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化过程对湿地的大量围垦。另外,因上游过度取水,兴修水库,严重超采地下水等,使得水资源无法满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需求,导致湿地演化成旱地。

湿地被破坏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城市化过程中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造成的污染。湿地污染不仅造成了水质恶化,影响其提供水资源的功能发挥,也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不良影响。再有就是过度取水、调水、过度放牧、非法捕捞、挖砂、挖泥炭等活动仍然普遍存在。

保护湿地亟待立法

据张明祥透露,早在10年前,国家林业局便牵头组织专家完成了湿地保护条例的草案,但如今立法一事仍没有明显进展。这是一件让人纠结的事,因为其中牵涉了太多部门的利益。

张明祥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有的湿地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地,有的是重要的牧区,有的是渔业产区,一旦实施整体保护,便影响了很多部门的利益。张明祥建议,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颁布实施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

郭耕告诉记者,北京已启动了恢复生态系统的城市总体规划,涉及了东有顺义汉石桥,西有海淀、永定河,北有延庆官厅、野鸭湖、南有大兴南海子等的多处湿地。

记者手记

当湿地已成回忆

湿地缩减的过程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昔日家门口的小河变成了柏油路,曾经绿柳环抱的池塘化作了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当钢筋水泥阻断河流,填塞池塘之后,我们在城市森林里根据自己的记忆,挖掘人工池塘,注入中水来滋润干燥的空气。这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吗?这可能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历史证明,历次城市化的结果都在鲸吞着湿地,美国也已丧失了58%的湿地。

湿地大量消失的结果是生态系统的失衡,我们这几年已经领教了它的报复。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灾害越来越频繁,这也许是某种暗示和信号,让我们痛定思痛,悬崖勒马。保护湿地,改善、最起码不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许现在还不晚。(记者:王歧丰)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气候变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