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
“2050年,亚洲地区将可能面临高达10亿人口缺乏淡水资源,海平面上升将影响1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整个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也将显著增加;东盟+中日韩人口稠密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极易受到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和土地侵蚀的威胁,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是十分现实和迫切的需求。”这是记者从3月29日举行的“东盟+中日韩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区域研讨会”上获悉的。
“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农作物的发育期延长、有些地区降水减少,这是确定的事实,但我们能不能就此说气候变化一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或者说粮食安全问题就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我想这还存在不确定性。”对于目前流行的“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说法,农科院环发所所长梅旭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他的异议。
“事实上,盛唐时期的温度比现在的温度还要高3℃,反而正是因为高温造就了盛唐。温度高反而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也不可否认,温度升高带来了水分的减少和作物呼吸消耗增加,水分减少必然影响到农业,但是温度和降水正反效应耦合对农业的制约有多大,各个地区会有所不同,这都是不确定的因素。”梅旭荣说。
他认为,要应对气候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首先要弄明白气候的概念,气候既包括气候的正常韵律,也包括气候变化。只有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气候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才可以称作气候变化。只有明确了是气候的正常韵律还是气候变化,才能对气候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如果是气候的正常韵律,事实上温度升高是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去研究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导致影响粮食安全问题。
梅旭荣指出,影响粮食减产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现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的抵御逆境能力可能就不如低产品种的强。即便没有自然灾害天气,也会由于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弱导致粮食减产。还有化肥价格高了,从事农业作业面临着高成本,入不敷出也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也可能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一个因素。“另外,可以肯定告知的就是,由于农田设施老化所带来的抗灾能力下降引起的农业损失肯定有,而且占不小的比例。”梅旭荣说。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风险肯定是要增加的。”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梅旭荣认为要科学分析和科学应对,不能一概而论。适应气候变化,不管哪个行业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只有科学合理分析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并且达到理想的效果。
据了解,国际粮农组织曾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全球的粮食要减产,但这仅仅是预测的结果。“但假如预测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如果采取适应的方案,就完全可以把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消除或者减弱。”梅旭荣说。
未雨绸缪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梅旭荣提出,要从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比从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技术等着手。并且要改变农业管理的思路,要从生产管理、风险管理上进行转变,不是光谈增产多少粮食,而是尽可能降低损失。通过积极的农业鼓励政策、通过科技手段来应对粮食的减产。“减损也就意味着增产。”
这次会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气象组织(WMO)和东盟秘书处(ASEAN)发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本报北京3月30日电 作者:蒋秀娟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