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者发现水源林可以解救缺水的中国城市
云南高原地区的竜树林,是一种可以高效存水的植物。资料图

当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关于气候灾害的记忆,而那些暂时幸免于难的人,却不一定明白,他们何以受到了自然的庇护。

如果向居住在西南中国的人提起气候变化,他们多半会提起去年春天的大旱。从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云南全省降水比常年同期少了一半以上,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但在闻丞的印象里,记得更清楚的却是九十年代初的一场旱灾。那年十岁的闻丞,家里只有每天夜里12点后,能从水龙头里接上2-3个小时的细细的自来水。他想要洗澡的话,就得跟着父母去街上的公共浴室。

但是在去年那场大面积严重旱灾中,这座滇东南小城——个旧市,尽管被重灾区包围,反而得以“独善其身”,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也再未出现限水的现象。二十年后,现在是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心博士后的闻丞告诉我,他的研究发现是,水源林解救了城市的干渴。

“以个旧为中心的方圆50-100公里内,最好的林子就在个旧。个旧旁边的两座山,作为这个城市的水源林一直没有断过水。”闻丞说,因为个旧因采矿业发达,对林木不怎么开发,现在的林子比九十年代长得好,提高了对旱灾的适应能力。

去年大旱之后,一些民间组织开始关注旱区民众的用水问题。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下文简称“山水”)发起了“饮水思源”项目,却把焦点投在了受灾相对轻微的地区。闻丞是这个项目的顾问,他告诉我:“这些地方因为本身的生产方式,当地人对水源林保护非常重视,所以算是在旱灾中受害较轻的。旱情最重的地区是滇东和滇东北,那里已经找不到一块好林子,也无水可引。”

山水做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云南选择5个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内水源林的水通过引水工程直接引入周边社区,以解决当地人的用水困难。闻丞解释:“简单的说,原来当地人多靠简单的竹槽或木槽引水,现在我们给他们修建更可靠的引水设施。”比如在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山水和保护区管理局,以及当地村民合作,为龙施村、杨寨村和岩裸村修建了取水点,并分别安装了2500米到4000米不等的引水管道,并为全村安装自来水龙头。这样,保护区水源林为村民解了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