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强了太平洋季风降水,阻断了印度洋季风北上,造就了烟雨江南,成就了南亚粮仓——可以说,这里是调节亚欧大陆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阀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关联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qxtx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主委朱春云对青藏高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浪漫描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聚焦这一领域建言献策。朱春云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她关注到了这里的“生态文化”。

朱春云指出,独特的地理单元和气候环境孕育独特的文化。在这片看似贫瘠而又生态脆弱的高原上,早在3万年前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产生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源头文化;而这里的人们,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在生产关系演替和变迁,政策制度破立与更替,民风习俗演进与传承的进程中,形成了“万物一体、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和“但取所需,节物俭用”的行为准则,这些文化理念的背后蕴藏着人与高原相互关系的人文密码。

因此,她认为,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深入研究大气、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子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各因子间的相关作用与干扰机理,更要研究地域文化和人类活动在生态演变中的重要作用,补齐“重自然生态保护,轻生态文化研究”“重专科的精细化纵向研究,轻学科间关联性横向探究”这两大短板。对此,她建议,重视青藏高原生态文化学研究,进一步加强生态与文化、学术与政策的互动,提升制度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研究的针对性。

朱春云也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正在从“高冷”变为“暖湿”。受暖湿化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减少,冻土层消融,水土流失风险增加,但同时冰川融水也使得湖泊和湿地面积增加,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气候变迁和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探寻。”

朱春云建议,要整合气象、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林草、农牧等行业的监测系统,构建智能监测平台,以及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平台,为跨学科研究和协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对口援助等机制,整合科研力量、资源,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等生态系统的协同性和整体性研究。(作者:叶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