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可再生能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靠的不是装机量,而是发电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不止在一个场合强调过这个观点。

qxtx

武强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其中,全国并网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总装机规模在2023年底突破10亿千瓦,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0%;煤电装机容量11.6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为39.9%。但风能、太阳能的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5.5%,而煤电发电量则约占总发电量的60%。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再给你简化一下: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与火电基本持平,但其发电量仅有火电的四分之一。”武强说,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和多重利好政策刺激下,我国风能、太阳能开发规模呈快速扩张态势,累计和新增装机规模均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在装机规模、利用水平、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如风能、太阳能装机规模与发电量、调节能力和出力不匹配;与风能、太阳能产业相关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脆弱;风能、太阳能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全生命周期评估远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等。

因此武强建议,要尽快科学合理编制基于调节能力(储能+灵活改造)的风能、太阳能装机发展规划。“当前,风能、太阳能装机设备服务年限一般为20至25年,要加快建立与包括煤电和气电灵活性改造及各类储能的调节能力相匹配的风能、太阳能装机规模和速度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最大限度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及环境等的浪费。”

此外,武强表示,还应加大勘探力度,增强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发展亟需的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保障能力;在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情况下,优化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开发相关的占地规划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科学评估风能、太阳能项目规划、建设、运行、退役全生命周期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气候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协调好风能、太阳能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退役设备绿色循环发展体系,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在合理规划的同时,基于现有装机规模,也要积极研究增加风能、太阳能发电量,提高生产能效的技术和路径。

武强对记者表示,制约风能、太阳能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多个因素中,天气气候条件是最重要的源头影响因素“。在这一方面,气象精准、短中期预报很重要,对科学合理制定各类储能与煤气电灵活性调峰添谷方案具有重要支撑。未来还需持续提升能源气象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把能源气象作为一个气象领域可拓展的新的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新质生产力。”(作者:叶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