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七个年头。
几乎每一年,他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高质量参政议政的秘诀是什么?”
的确,从建议大气污染科学治理、关注生态公平和经济公平到地球观测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因地制宜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施策,到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聚焦农村地区防灾减灾、呼吁防范气候变化引发的巨灾风险,到推动城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增强韧性……过去六年张兴赢的17份提案100%被立项、100%得到部委回函办理,结结实实地产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图为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左)在新华网演播室接受采访。李然 摄影
去年两会,他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这一提案,为国家在去年汛期应对极端强降水、极端高温冲击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具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同年8月,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等八部门积极落实提案建议,联合颁布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这或许是因为,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把高质量参政议政也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张兴赢说。
为了找准关注焦点,他早就建起了一个自己参政议政的坐标系——
横轴,是放眼国际国内,以发展眼光找准问题。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张兴赢提案的风格变化,那就是“小而精”。切口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聚焦,关联性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
比如去年,基于“7·20”郑州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他提出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今年就更进一步,扭住了其中的“牛鼻子”——早期预警。“数据显示,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他表示,这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
另两份提案和对早期预警的呼吁互为补充:“要加强早期预警能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地球系统进行多圈层长期、连续、立体、综合观测。”他的第二份提案瞄准我国地球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旨在凝聚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三份提案则是关注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新命题——健康风险。“当前气候变化正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途径影响群众健康,现在是时候把相关的机制建设、研究和科普工作提上日程了。”
张兴赢长期关注的领域主要是美丽中国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但每一年都在根据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找新的切入点。而他对新形势、新问题保持高度敏锐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习——吃透大政方针、紧跟时事热点、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前沿科技。
纵轴,是深耕关注领域,在纵深视角下察知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履职,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得对’。” 张兴赢的每一份提案都经过了大量扎实的调研,甚至要综合各方的科学数据开展研究。正是这样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才使得每一份提案都能够为国家治理发挥应有作用。
图为张兴赢接受采访,分享多年履职经验。邢建民 摄影
全国政协这一平台给他提供了许多深入调研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国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新设立“环境资源界”, 作为首任委员之一,张兴赢的履职工作出现不少新“增长点”:首次赴欧洲三国开展调研活动,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社会治理经验,同时还利用这个机会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和主张;参与全国政协防灾减灾专题调研,立足自身专业为构建预警先导、有效衔接的防灾减灾救灾全链条机制贡献科技力量;在美丽中国建设交流会上作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委员代表做大会特邀报告,传播科学知识、积极建言献策、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之外的另一条“时间轴”上,张兴赢按照组织安排,今年1月作为第24批来桂中央博士服务团团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挂职锻炼。他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他充分利用难得机会在基层积累实践经验,增长才干,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气象气候和环境领域的科技优势,把资源、经验带到基层,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赋能。
基层的工作让他意识到:上面“千条线”变成下面“一根针”,中央的宏观政策和地方具体实施还需要有更细致的衔接,比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存在显著不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如何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我将带着这个问题上会,与相关委员讨论交流。”
“3、2、1”是张兴赢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3份高质量的提案、2次重要的国内国际调研、1场重量级大会的报告,这同时也是他新一年启程的口号——“3、2、1!出发!”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张兴赢将一如既往地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科学建言献策,为国家治理作出一个全国政协委员应有的贡献。(作者: 叶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