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3月1日,我国第一部流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两年来,气象部门切实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长江大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巧行“测字诀”
2021年正式施行的《长江保护法》明确要求,健全长江流域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气象部门以此为契机,逐步“织密”长江流域监测网,强化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同年,中国气象局印发《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综合观测、精细化预报预测和风险预警能力,目前已初步建立长江流域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体系。
四川泸州,是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00万吨,货物周转量占全省90%以上。为加强长江流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泸州市气象局着力打造精细化长江航道气象服务系统,并与长江泸州航道局、泸州海事局建立合作机制。2022年,在泸州长江航道建成12套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并成功组网,航道气象要素监测空间分辨率达10公里、时间分辨率为5分钟,“泸州长江航道智慧气象服务”小程序实现大雾、大风、暴雨等气象风险预警实时动态推送。
长江上游支流之一的牛栏江流经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境内,为更好地保障长江干线航道输送安全,区气象局借助山洪项目补短板工程,完善自动站网建设,于2021年在牛栏江主航线上完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气象监测大坡海峰航道站,进一步加强对局地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
长江在湖北奔流千余公里,与其支流覆盖了湖北99%的水系。该省也是全国率先开展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建设的试点省份。
在湖北省长江航道沿线,166个航道气象站“盯防”重点港区、桥区、灾害性天气易发区和水上交通事故多发水域。湖北省气象局大力推进智慧型精准航运气象服务,与航务、海事等部门联合组建长江航运气象服务联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与长江海事局建立长江干线湖北段气象预警合作机制,实现长江航运气象影响预报常态化,长江航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共享平台融入长江海事局“一库一图”指挥系统,“智慧气象航运”App在长江海事局、沿江货运、旅游公司和码头等推广应用。
长江蜿蜒东流,途经安徽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而安庆正是此段源头。依托安庆市政府投资,市气象局将观测站点建设规划向长江沿线倾斜,布设自动气象站46个,新建3个新型长江航道气象监测站,强化长江航道能见度监测;研发精细化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综合利用GIS等地理信息,在灾害发生时针对局地开展预警信息服务,确保长江黄金航线安全通畅。
自2021年3月以来,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份新增自动气象站3000余个、天气雷达50个、风廓线雷达13个,进一步填补气象部门原有观测站点盲区,有效捕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助力黄金水道持续释放“黄金效益”。
2021年9月8日19时,重庆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长江第1号洪水、嘉陵江第2号洪水过境中心城区,与9月2日监测结果相比,嘉陵江、长江河道变宽,江边滩涂淹没明显,新增水体面积约1平方千米。这一信息被及时送达救灾一线,为各级政府指导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打好水库调度这张防汛抗洪的“王牌”,可为下游防汛争取时间和空间主动权。2021年8月21日以来的多轮强降雨导致汉江水位迅速上涨,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达近十年来最高,水位涨至历史同期高位。水库调度面临进退两难之时,根据水文、气象预报,9月2日,长江水利委员会下发调度令,将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整为每秒8100立方米,控制水位上涨幅度,有效拦洪削峰错峰。
念好“生态经”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
2021年8月,中国海拔最高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在青海省玉树市完成第一阶段试运行,填补了三江源地区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空白;自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后,青海气象部门发挥生态监测优势,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多次与三江源公园管理局联合发布生态气象公报。2022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围绕“江河源”及重点流域建设19个自动气象站,同时开展青藏高原大型无人机增雨(雪)科学实验前期工作,围绕拉萨南北山绿化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
新年伊始,浙江南太湖的渔人码头,10余家餐馆生意红火。早些年,“各种污水都直接排入太湖,水越来越臭,捕上来的鱼都有柴油味儿。”湖州市老渔民卢发根回忆。
湖州气象部门对南太湖蓝藻水华和水质气象服务展开探索,建立蓝藻水华强度预报模型;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浙江大学等单位分析南太湖蓝藻水华发生发展与水质变化规律,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应用平台和蓝藻信息服务网,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资料共享。目前,蓝藻专题气象服务已成为湖州气象部门一项常态化业务,为市政府太湖蓝藻的应急防控、打捞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据悉,目前湖州全市地表水三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到100%。
这仅仅是水质改良的缩影。生态环境部在今年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2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8.1%,同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二类,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健康的水体,不仅要有好的水环境指标,还应该有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看!是江豚!”从江苏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向下望去,就可以看到江豚跃出水面的景象。江豚被称为“长江的微笑”,也是反映长江生态的“晴雨表”。
江心洲长江大桥穿越了新济洲湿地公园、南京长江江豚保护区、长吻鮠铜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在建设过程中,江苏省气象部门提供过江通道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及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一方面,建立桥位梯度风观测和桥位区域自动气象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为桥梁建设部门及工程区提供实时监测信息;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施工时段建立江面大风等预报模式和指标,为大桥建设提供短中长期预报及临近预报。
沿江河湖湿地生态保护,直接关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鄱阳湖湿地的三分之二位于江西九江境内。2022年7月至11月,全市出现历史罕见的伏旱和秋旱,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水位屡创新低。气象部门积极推进鄱阳湖湿地气象站建设,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鄱阳湖面积变化,制作鄱阳湖生态水位调节气象条件预报产品,开展生态保护人工增雨作业420次,累计增加水源约7.5亿立方米。
“许多滩涂提前三个月裸露,苔草、芦苇的茎叶提前泛黄、纤维老化,为候鸟顺利越冬带来巨大挑战。”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说,“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们在沿湖周边藕田和稻田,通过人工种植方式,为候鸟提供吃食,尽可能减轻干旱对候鸟过冬带来的影响。”
2022年,湖南省岳阳市气象局在洞庭湖自建两个视频智能观测系统,将湘阴智慧渔政73个视频信号接入气象部门,作为洞庭湖湿地生态实景观测站点以及开展能见度智能判识的补充。
长江口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此处的大气环境监测亦尤为重要。
在上海崇明湿地保护区的腹地,坐落着一座守望长江口15个年头的桥头堡——崇明东滩大气成分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分秒级即可传回上海市气象局,供科研人员持续监测长江下游城市群的大气成分背景浓度变化、海陆气相互作用等物理化学过程。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和崇明区气象局连续多年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崇明岛生态气象监测信息专报、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度资源监测公报等全方位气候与生态评估。2022年,上海气象部门在崇明东滩周边开展的环境场遥感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区域内呈现滩涂湿地持续淤涨扩张的显著特征,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作者:吴卉 对本文有贡献:邓天宏、王兵、黄东翰、朱晔、王萍、王悦、黄兰、陈晓颖、王晨珏、周静、戴帅汝、李奇、姚望、郭若水、金泉才、张歆平、周蓉、王永明、张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