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4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绿皮书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坚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双碳”目标积极构建“1+N”政策体系,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碳中和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能力极其重要和紧迫
2022年,世界各地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频发,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也经历了罕见的极端高温,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为历史最多,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为历史最强。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凝聚了未来十年全球致力于加速气候行动的共识,然而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给全球气候治理再添变数。在近期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7次会议(COP27)上,各方同意批准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作为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一次过渡性会议,COP27在许多关键议题上依然面临复杂局面。
绿皮书指出,2022年夏季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警示我们,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能力极其重要和紧迫,需采取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体系,开展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适应韧性,建立高温与人体健康预警平台和跨部门适应行动试点等举措。
绿皮书表示,全球关于努力使1.5℃温控目标可及、本世纪中叶前后实现碳中和、加强未来十年行动力度等方面已形成了基本共识,但如何实现低碳转型的路径依然不够清晰。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加强气候变化减缓行动刻不容缓
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陆续发布三个工作组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途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分析工作组报告要点,绿皮书揭示了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新科学认识,并指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加强气候变化减缓行动刻不容缓。
绿皮书还指出,自IPCC启动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以来,中国积极参与报告编制,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总体贡献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从IPCC评估报告的中国作者人数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IPCC的评估工作。文献引用情况显示,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总体贡献和影响力正得到更多认可。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甲烷是全球增温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控制甲烷排放对于各国达成气候目标意义重大。绿皮书通过分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中国家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家信息通报(NC),以及中国最新的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BUR),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甲烷排放现状、来源特征、分领域政策措施以及甲烷减排效果和目标,指出甲烷控排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并提出要加快甲烷减排关键技术攻关,编制并出台甲烷减排行动计划等政策建议。
绿皮书还指出,塑料治理进程几乎与气候治理进程形成“镜像”。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全球塑料治理进程开启对塑料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公平、各自能力和参照国情原则,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塑料治理体系。
在全球“碳中和竞赛”中跑出“中国加速度”
“十四五”时期既是围绕碳达峰目标、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的关键期、窗口期,也是着眼碳中和愿景、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的攻坚期。
绿皮书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新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能效提升等相对成熟技术的大规模、高比例应用,对智慧能源、零碳建筑、低碳供热等示范技术的产业化转向,对工艺脱碳、大容量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储备等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已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如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网,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等,但同时,我国绿色低碳技术也面临瓶颈难题,要加强统筹、完善机制、示范引领、加大投入力度、分类指导,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未来,中国将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作者:王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