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 (作者 浦帆 郁玫 谢梦圆)在一间面积约30平方米的会议室墙面上,平行放置着两片铜箔,双手分别放置在铜箔片上,能感受到电流经过的轻微阵痛感,而正是这股轻微的电流供应着整间会议室的用电,电压仅有48伏。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颖告诉中新网记者,这两片铜箔叫做“48伏直流电安全体验器”,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到整间会议室内的电压强度。目前,中国家用电一般采用220伏的交流电,而这间会议室内的所有电器都采用48伏的直流电,且电能完全来自太阳能光伏,是光储直柔技术的实用化落地,安全又环保。
这间会议室位于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内,仅是院内前沿低碳技术展示的一隅。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长三院,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于2021年9月23日揭牌成立。研究院坐落于青浦区金泽镇大观园片区迎园,目前已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双碳”政策制定、零碳技术和零碳社区示范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步入长三院中,可以看到传统江南园林院落式的建筑布局,数座尖顶砖瓦房被茂密的植被环绕,幽远宁静却也“暗藏玄机”。据悉,长三院内现已汇聚展示一批绿色低碳前沿示范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咖啡渣循环再生饰面板、全循环—零排放生态公厕技术、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储氢压缩加注系统、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光储直柔新型建筑供电系统、碳足迹实时监测平台、绿色装配式建筑技术等。
走进长三院深处,会发现它背靠一条河道,一座小码头搭建于岸边,安装有两根太阳能充电桩。刘颖介绍,这是一座近期新搭建的零碳生态码头模型,配合充电船的使用,即可使得这块区域的水上交通实现零碳、零污染。据了解,在水乡客厅蓝环工程中,零碳生态码头的建造正在规划中,以助力建设“锦绣江南、十里画廊”的特色水乡生态体验空间。“在满足水上交通的基础上,将功能扩张到水质检测,甚至水质处理,构造成为生态浮岛,那这个码头的功能就更强大了。”刘颖说。
其实这些前沿技术展示都是低碳发展方向的缩影,起到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碳中和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双碳”的相关规划中,也能看到这些技术的名录。“‘双碳’也好,可持续发展也好,是要规划引领的,但‘双碳’规划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没有先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江告诉中新网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同济大学倡议,长三角地区共计8所985高校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新力量。
今年8月25日,以长三院跨学科团队为技术支撑,由伍江领衔组织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正式公开发布。这是全国双碳领域首个跨省域的重点功能片区实施性专项规划,从品质建筑、智慧交通、生态环境、能源体系、创新产业五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
水乡客厅可以说是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核中核、极中极,也是具有示范作用的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区和样板间。整个长三角地区涉及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总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而水乡客厅围绕长三角原点(沪苏浙三地交界处)共35.8平方公里。这块占长三角地区万分之一空间面积的最核心区域,整个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5%左右。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优势条件下,要率先实现零碳,水乡客厅是最有条件的地方。
“它和一般的规划还不一样,它是不能全封闭的,是开放式的。”谈及《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时伍江表示,作为一份控制性规划,自然希望它相对稳定,但面对低碳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希望这份规划可以包容更多新技术,所以需要在开放和闭合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