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监测图像显示,太湖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出现蓝藻水华。”近日,一份气象卫星监测报告送至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和江苏省气象局、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等相关部门。随后,一场部门联动、属地协同的蓝藻防控行动迅速展开,实现对蓝藻水华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近年来,气象部门积极用好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及产品,在生态领域持续发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星能量”。
磨砺监测利器守护重点生态空间
6月1日,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转入业务试运行。
中国气象局首席服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韩秀珍介绍,风云三号E星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光型,具备在晨昏轨道监测灯光信息的能力,可实现对城市灯光影像的动态监测。随着双星闪耀太空,其生态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风云气象卫星拥有较强的对地监测能力,其中静止气象卫星可提供对中国及周边区域5分钟一次监测,并可对指定区域1分钟生成一次云图,三颗极轨气象卫星能提供每天6次高分辨率覆盖全球的监测。利用多星组网、协同观测的优势,还能实现对全球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动态监测评估,帮助决策部门更快作出反应。
例如,针对春秋季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高的情况,黑龙江气象部门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对闪电事件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卫星气象遥感监测业务。
不止于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已初步建立起全国生态遥感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国气象部门推广使用,为生态功能动态监测评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自2019年以来,新型评价方法相继应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秦岭、青藏高原、漓江流域、三江源、太行山等区域,形成多期科学决策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延伸服务领域支撑科学生态评估
察汗淖尔湖,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交界处,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过去因缺乏系统性保护,生态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2020年,内蒙古、河北两地察汗淖尔湿地保护和修复专项协作机制建立。两年后的今天,察汗淖尔的生态系统修复如何?应如何评判?
“与去年同期相比,4月察汗淖尔区域植被指数提高8.5%,水体面积增加0.2平方公里。”这份数据清晰的专报,正是依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制作而成,为评估察汗淖尔生态环境治理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卫星广播、互联网及遥感应用业务系统等多种手段,如今,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中,其常态化生态监测评估产品已覆盖植被、高温、城市热岛、干旱、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火情等20余个领域。
在“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中,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定量监测评估森林覆盖率、释氧量、空气质量、人居舒适度和水体面积等生态参数,发展出包括5大类23项指标的“风云气象卫星天然氧吧遥感评估指标体系”,助力评估认证结果更加全面科学权威。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建立了2000年以来植被、地表温度、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等长序列卫星遥感数据集。技术牵头,联合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了植被、城市热岛、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火情等10余项技术导则。完成卫星遥感应用系统(SMART)2.0及3.0版本研制,在全国气象部门中使用,并推广到“一带一路”多个国家。
完善合作机制拓展“生态朋友圈”
6月中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生态遥感中心团队围绕中亚生态遥感服务监测系统开展技术研究与交流。
以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合作为契机,气象部门正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拓展“生态朋友圈”。
上下联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近年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决策服务材料400余期,得到决策部门肯定。国省两级生态遥感业务服务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全国遥感应用整体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各省级遥感业务单位积极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遥感应用服务。
向外拓展——我国已为12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卫星资料和产品,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评估;30个国家注册成为应急保障机制国际用户,面向42个国家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学员接受了风云卫星应用专题培训。
展望未来,风云气象卫星将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气象保障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贡献气象智慧。(作者:文科 周芳成 王祯晗 陈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