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碳汇不仅是生态概念,也是一种草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召明说,我国草原面积广袤,草原固碳潜力巨大,但没有像森林碳汇相关的标准,无法进行核算评估。目前,我国碳汇项目类型还较为单一,超过70%的核证自愿减排是造林、再造林项目,尚未有草原碳汇开发的自愿减排项目进入市场交易。
他建议,在双碳背景下,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等应联合起来,建设国家草原碳汇标准体系,支撑草原碳汇开发、利用,发挥其碳汇价值,这正当其时。
“草原碳汇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无论对于国家还是牧民,都是一笔稳定而长期的收益,尤其是在草原生态保护区域,草原碳汇可以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召明说,目前草原碳汇价值的“家底”亟待摸清,建议开展草原碳汇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建立草原碳汇教育培训和监测机构,让地方政府和牧民真正了解草场的碳汇价值,享受草原碳汇收益,从而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施退化草原修复2.3亿亩。为达到可观的固碳成果,王召明建议从建立草原碳汇全过程管理机制、种植乡土草种、建设低碳牧场、提升生态修复碳汇增量等入手,全方位发力。
草原碳汇能力提升要遵循自然规律,探索相关途径和手段。王召明举例,被称为‘草原卫士’的芨芨草,具有节水、节能、节地、耐旱、耐寒、耐盐碱等特点,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也可以自然生长,大规模种植芨芨草可减少浇水、施肥等成本投入,有效减少碳排放。
把遍及草原多地的牧场打造成低碳牧场、零碳牧场,也不失为提高草原碳汇能力的创新之举。王召明说,草原生物多样性可提升碳汇能力,使用深根系植物更加有助于碳库积累;建立家庭牧场的循环体系,可以为打造低碳牧场、零碳牧场提供支撑。
此外,对草种业、牧草种植、草原生态修复、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等碳汇增量进行计量,在草原城镇建设雨水花园海绵绿地,每节约1吨灌溉水可减少排放0.194千克碳。
曾经的草原存在被过度利用的现象,实现草场功能型恢复、变草原生态从“输血”转向“造血”,是推动建立社会性市场补偿机制的根本。王召明认为,通过企业碳中和实现补偿机制,企业可参与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以抵消企业碳排放,使草原利益相关方均获益。
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是建立草原碳汇基金。王召明呼吁,建立草原碳汇经济和草原碳汇试验示范区,将草原碳汇基金投向科研领域,加快草原碳汇标准和方法学的研究,建立草原碳普惠机制,让全社会参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积累碳积分、碳信用,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作者: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