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闵庆文认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更精细的气象服务;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则需开展新一轮的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
闵庆文是农业气象专业科班出身,曾从事农业气象教学与科研工作。他认为,在粮食安全生产中,许多方面都与气象密切相关,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关注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还需关注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保护粮食安全不只要关注耕地数量,还要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这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大食物观的概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闵庆文说:“这需要我们根据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提供合理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其中依赖的基础当然包括农业气候资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只进行了两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区划,第二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距今已有40年。闵庆文表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已发生显著改变;而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育种技术进步,农业品种资源的气候适应能力也发生了改变。此外,由于区域性经济结构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对农业生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十分必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救灾能力,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闵庆文认为,这充分说明了气象服务在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闵庆文表示,他虽然20多年前离开气象领域,但研究领域一直和农业有关,从农业气象到农业生态,再到农业文化遗产,因此他也一直非常关注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其他相关应用气象工作。
他特别提到目前从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气象服务。这些领域看似与气象关系不大,但实则与气象密切相关。
在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方面,因这些地方生态条件脆弱,野生动植物更是受到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前几年,在三江源地区出现的极端雪灾,就对野生动物生存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亦是如此。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遗产与气候”,充分说明了气候条件或极端气象灾害对于文物遗产会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更是如此。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本身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应能力,但随着全球变暖,气候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极端暴雨对遗产核心区的梯田造成了严重破坏。
闵庆文认为,在自然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农业遗产保护方面都要增加气象服务的内容。他希望气象部门更多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评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特色产业发展、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更加精细的气象服务。
(作者: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