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在过去30年里,经济总量增加了75%,但能源消耗总量基本维持不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还有所下降,在1996年时就达到了排放峰值。这就是小美人鱼故乡——丹麦。
丹麦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典范之一。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丹麦能源供应的99%依赖进口,因此,石油危机导致丹麦政府积极寻找节约燃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办法。到1997年,丹麦便实现了能源完全自给,其中,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12月,我国的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专门将丹麦清洁能源发展之路编印成册,以供参考借鉴,其中就介绍了当地供热市场机制。
起初,由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丹麦的建筑采暖成本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丹麦政府优先考虑能源节约和能源供给的多样化。
丹麦采用区域供暖系统,并大力推广热电联产技术,即发电厂既生产电能,又对用户供热,以这种方式运行的火电厂叫热电厂。在丹麦区域供暖系统中,所有的单一热能锅炉和20%的热电厂都使用生物燃料。除了公共的热力供应外,私营企业也建立了较小的热电厂和单一热能厂,用于农业温室、工业,或者为办公室、学校供热,其中半数私营企业使用生物燃料。
位于丹麦北部Mabjerg电厂的数据就能很好地说明生物燃料的作用。它是一座废弃物、木屑和秸秆热电联产厂,1993年投入运营,每年消耗3.5万吨秸秆,可以满足两万户居民采暖需求。
除了生物燃料,风能、太阳能都被运用在丹麦供热系统中。其可再生能源用于区域供热的比重达40%,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了450万吨。
然而,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79年起,丹麦就通过了第一个供热规划法案,规划考虑了建筑能耗需求的变化,并引导地方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丹麦政府同样重视经济效益,他们科学计算热能需求分布,评估燃气网络和集体供热网络的投资,以及预测燃料价格。在技术方面,丹麦所推广热电联产技术能够节约30%的燃料成本,并且几乎所有的热电联产项目都有储热器,可储热8小时至10小时,有效调节可再生能源多余发电量和供热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我国公民为冬季取暖与PM2.5(下标)平衡问题争论时,丹麦的取暖之道不乏借鉴价值。使用法律手段、重视经济效益、在科技支撑上下功夫也许能够让我国在供暖之时享受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