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再生水年使用量达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2%。北京用实践证明:又脏又臭的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用水量两成来自再生水
位于北京南二环内的陶然亭公园,因园内17公顷的水面而有了灵气。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世界水平的1/80。像陶然亭这样的公园,景观用水如何保证?答案很简单:源源不断输入的再生水,确保了陶然亭“青春永驻”。
2006年6月起,来自北京华新源再生水公司的再生水开始汇入南护城河,南护城河流域的公园和小区水景从此“活”了起来。此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土城沟、小月河、坝河等,也先后“喝”上了再生水。
“现在,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的‘第二水源’。”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杜颖告诉记者,河湖景观的补水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清洁水源的消耗,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再生水对清洁水源的替代同样体现在工业生产中。2007年,北京9座热电厂的生产冷却用水全部用再生水替代,年新水使用量减少1.2亿立方米。2011年,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的京东方8.5代线生产设备调试成功,其中再生水将占项目整体用水量的85%以上,成为最“绿”的生产线。
自2001年启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至今,北京的再生水利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2013年,北京市再生水用量达到8亿立方米,利用率61%,占全市用水量的22%。按规划,随着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和新建再生水厂建设的陆续完成,2015年北京再生水利用总量将超过10亿立方米,利用率增至75%,不仅能全面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还能为未来留有一定发展余量。
截污治污“炼”出高品质水
“一般情况下,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只是达到排放标准,但不能被再次利用。”杜颖表示,再生水厂把这些达标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生产出高品质再生水,广泛用于工业、绿化、景观补水等方面。
2013年,全市高品质再生水厂已达24座,高品质再生水生产能力由54万立方米/日提高到190万立方米/日。按照规划,2015年底,北京所有新建再生水厂和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主要出水指标将一次性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这意味着,在北京,能对污水进行“深加工”的再生水厂,将逐渐取代污水处理厂,成为治污“主力军”。
为了让这些再生水厂能“吃饱”,北京今年在完成中小河道治理任务的同时,在沿途铺设了截污管线,确保将原本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全部拦截进污水处理厂,再用高品质再生水对河道进行补水。预计至2015年年底,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超过90%,四环路以内达到100%。
价格杠杆撬动社会投资
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今年5月,北京再次调整水价,将每立方米1元的再生水价格,调整为每立方米不超过3.5元。同时,非居民自来水价调至7.15元/立方米。
调整价格,只是政府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通过政府与特许经营单位签订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特许经营服务协议,明确界定政府与企业的权力、义务。”杜颖描绘出了北京再生水行业的未来图景:即由特许经营单位筹措建设资金,使之成为再生水设施建设和运营主体,政府则“退居二线”,向其购买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