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证丝路可持续发展?

嘉宾:孙九林(中国工程院院士)、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欧非三大洲,连接三大洋。沿线国家总面积超过5500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6.69亿,2012年GDP为27.4万亿美元,如果加上辐射国家,其影响范围更加广阔。

去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响应。

今年6月15日,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200余位科学家汇聚北京,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丝绸之路的复兴面临着全球变化、生态恶化、资源危机、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怎样才能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不是简单复制古丝路

科技日报: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现在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董锁成:在历史时期,地理空间阻隔让东西方交流十分困难,陆上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主要通道。近代,航海技术快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让东西方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展。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陆上有高速铁路,空中有飞机,海上有万吨巨轮,除此而外还有地下管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现在的丝绸之路不仅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且在各国之间形成了一个资源、经济、文化、人才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通道与网络。

“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路一带”,即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也包括“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横贯欧亚非三大洲,一个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面向东盟、南亚、中东、北非和欧洲,目前沿上述交通干线实际上初步形成两条经济带,经济带的融合将形成包括几十个国家,辐射近百个国家的巨型经济带。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内涵和作用,绝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

科技日报:1990年,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建成通车时,人们对它寄予厚望。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欧亚大陆桥并没有给沿线地区带来经济的繁荣。那么,此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董锁成:和1990年相比,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在这个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的驱动下,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能够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寻求共同利益,获得共同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 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科技日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虽然资源富集,但是部分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怎样才能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孙九林:丝绸之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历史上多次上演的生态危机已经给我们传递了强烈的警示信号。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西部、中亚、中东等地区荒漠化、水资源危机加剧,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人类活动的加剧将使人地关系更趋紧张,其生态环境风险必将明显加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否则不可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