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说:“青年人是未来中坚……他们有能力推广气候意识,减缓和适应,但为了全面发挥青年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潜能,我们要能让他们参与到制定和实施那些影响其今天、关乎其明天的政策中来。”我们在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NGO组织里,采访了3位工作人员,聊聊他们心目中的应对气候变化与青年人的关系。
香港乐施会 郑琦
2011年9月,结束了3年在法国学习和工作的生活,郑琦回到国内,准备“干点儿接地气的事儿”。
“在法国工作的时候,主要做咨询和政策研究。我还是想在环境发展领域继续研究,有所发展。参加NGO(非政府组织),工作环境会比较宽松,能更快适应国内环境。”郑琦回国后就加入到香港乐施会关于气候变化适应的项目中。
虽然说是回来“接地气”的,但是郑琦似乎没有对贫困地区产生很大观念、生活习惯方面的落差。“每次下农村,我都很兴奋。3月18号到27号,我又要去陕西长武县了,很期待。”
郑琦在农村讲解项目情况
郑琦和其他三位同事组成的项目团队,在2012年8-9月,与陕西农村妇女服务中心合作,基于贫困状况以及陕西省气候变化影响脆弱区(干旱和洪涝)的分布,在7个贫困县选择7个村进行调研,并完成了脆弱性评估报告。今年,他们将对曾经调研过的长武县的宇家山村实施具体的适应和扶贫措施。
长武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大力推进贫困移民工程。该县亭口镇宇家山村正在进行新村规划。郑琦所在的团队要做的就是和村长、农民沟通,将气候变化适应和低碳的措施纳入到新村规划中。
“我们在前期调研时,让农民一起参与。他们自己画出村里的资源图、农事历(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哪些季节会出现什么灾害)、社区关系图(医疗设施等资源与农民生活的距离)。跟农民讲'气候变化',他们可能不太懂。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种田、种树这些农活儿和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我们就让他们谈谈收成情况、降雨情况、怎么施肥、种哪些作物等等”,郑琦介绍说。一起参与调研的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
经过调研,他们发现这里长期干旱,雨养农业小麦和玉米减产能达到50%。但近几年又出现了罕见暴雨等极端天气。未来全球变暖还可能增加这里的天气更加复杂。
“我们在评估报告里,建议他们引进更能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或者能意识到气候变化趋势,采取一些主动适应措施。比如,随着气温升高,苹果的可种植范围扩大了,可以适当增加种植面积。如果农民能利用好变暖的有利趋势,也可以增加收入”,郑琦说。他们还会把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政府部门也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了气候变化与他们工作的关系: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当地经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虽然报告内容清晰明了,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很多。比如,这里普遍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不仅60%的化肥浪费掉了,还对土地造成破坏、排放更多温室气体。但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无知”造成的。“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种田的基本是老人。施肥要每次施少量、次数多,但老人没有那么多的体力这样做。”
郑琦也希望村里能多些年轻人,这样他们推进项目的时候会顺利很多。“年轻人沟通更顺畅,新的观念能更快接受。另外,我们的一些适应措施,也需要掌握更多的新技能的人完成,比如想推动网上交易,老人学会这些比较困难。”
虽然不是刻意挑选,但郑琦周围还是青年人占多数。“也许是出差多,也有理念方面的问题,年轻些的更能接受新生事物”,郑琦说,还有些准备出国的大学生会到乐施会做志愿者。因为国外大学很看重学生的社会事务参与程度,出国前参与了NGO活动,有利于他们申请国外大学。虽然目的有点“功利”,但“重在参与”也是非政府组织的精神之一,郑琦觉得只要他们在为保护气候和环境做贡献,就不要过多计较他们的初衷。“这些志愿者里,很多都是出国深造环境、环保、发展等学科的,出国前实践一下也无可厚非。也许他们今后会进入到政府部门、资源公司工作,那么他们有了气候变化视角,总会利于以后整个社会氛围的形成。”郑琦说,她以后也还是准备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但目前,她只想脚踏实地做些事情,把自己“装的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