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的变迁、玛雅文化的衰落、两河流域文明的消亡……气候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使这些强盛一时的古代帝国最终走向了衰亡。
格陵兰原意是“绿色的土地”,但现在的格陵兰却是北半球最大的冰原。在其2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有六分之五为冰川覆盖。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融水流进海洋,全球的海平面会上升6.5米。
关于格陵兰的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故事一直传到今。在一千多年前,一个叫红毛艾迪克的人,因杀人罪被逐出挪威,到了冰岛,但他在冰岛又因犯下两次命案,被当地的议会驱逐出冰岛3年。公元982年,红毛艾迪克和其他一些走投无路的人乘船向西航行,经过四天四夜,他们见到了陆地、一系列幽深的峡湾,沿岸的山坡上长满了翠绿的植物,湾内的海水里游动着鱼群。他们就在这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住下来了。3年放逐期满后,红毛艾迪克回到冰岛接他的妻子,并鼓动更多的人到这里垦殖。为此,他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很吸引人的名字——格陵兰。到公元1100年,格陵兰威金人(北欧海盗)已达到3000人。但好景不长,到13世纪中后期,气候开始变冷,冰川前进,冻土层也开始增加,农业收成越来越少,气候变冷致使海上浮冰和冰山大面积扩张,由格陵兰通往冰岛和挪威的北部航线被迫放弃,商船必须向南绕行很远才能到达西北欧,增加了联系和贸易的困难。格陵兰拓居地开始没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后一名格陵兰威金人带着他们的“绿色”梦想从地球上永久地消失了。
古气候学家的研究和考古学家的考古成果,都证明了气候变化促成格陵兰威金人的灭亡。墓葬内遗骨的测量表明,格陵兰威金人的个头到后来越来越矮,说明拓居地发展的晚期,生存条件每况愈下,生活正在变得日益艰难起来,直到最后的灭亡。
中东的两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区,但是在4200多年前,阿开德人却在那里建立了阿开德帝国,并且曾经创造了繁荣的文化,强盛一时。当时的阿开德人生活在现在的幼发拉底河流域,但考古发现,从公元前2280年开始,阿开德人越来越少,阿开德帝国也逐渐消亡了,可是其灭亡的原因却一直使史学家们感到困惑。最近几年,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在中东的也门湾进行海底钻探,他们对海底沉积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阿开德帝国灭亡时,在幼发拉底河流域有一个干旱时期,这个干旱时期大概持续了3个世纪,这个干旱时期表现为沉积物的组成和风吹来的颗粒物的不同。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可能从亚琴海、幼发拉底河,一直到印度河流域都是干旱的。历史上也有相关记载,在阿开德帝国灭亡后,当地的人逐渐减少,但是在阿拉伯半岛南边的沿海地区和两河流域南边的人却增加了。科学家推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北部比较干,而南部降水增加,或比较湿润,变得比较适合人类生存,所以造成了人类居住地的改变和阿开德帝国的灭亡。
南美的印加帝国在历史曾经非常强大,盛极一时,他们在印第安山上建造的大量庙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距今2800年以后,这种庙宇越来越少了。最近几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通过研究,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