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大会已于当地时间11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为期12天。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大会,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人员共1.6万人参会,被称为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会议。

据悉,由于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开始之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华沙的12天里,各方将围绕资金落实以及2020年前的减排指标等问题展开新一轮协商,为2015年达成新协议奠定基础。

此次大会前夕,最强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让人再一次意识到气候变化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减排迫在眉睫。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萨诺在开幕式现场含泪控诉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缓慢带来的恶果,并称绝食向发达国家追讨“气候债”。

但华沙气候大会能否带来实质突破?从目前来看,这似乎不易。一方面,就在大会的第二天,东道主波兰得到了“气候行动网络”颁发的象征谈判阻碍者的“化石奖”,起了个不好的头。本来东道主是领导各方弥合分歧、达成共识的关键因素,但鉴于波兰长期高度依赖煤炭、多次阻碍减排谈判进程等“罪状”,这个东道主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引来了外界的怀疑。事实上,虽然华沙气候大会的官方口号是“我在乎”,但大部分普通波兰民众却对气候变化“不在乎”,当地媒体对大会的报道也不多,波兰还计划近日举办一场高级别的煤炭行业大会。

另一方面,纵观历届气候大会,谈判交织着各国利益与矛盾,结果在激烈博弈中一再妥协。本届大会一大重要议题是落实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而这一向是气候谈判中的“老大难”。目前,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未到位,绿色气候基金依然是一个空壳。分析人士指出,本次大会成功与否,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加大减排力度并切实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承诺。但应该对工业化过程无约束排放负责的发达国家正为本国经济问题和政府财政而分身乏术,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减排热情远不及当年。

舆论普遍认为,华沙大会或无重大突破,但有助于促使明年利马大会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以及巴黎大会签署新协议。不过,也有专家对华沙气候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拭目以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你我他的集体参与,大家要么一起赢,要么一起输。面对愈来愈紧迫的挑战,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多边谈判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