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8日讯 “华沙气候大会可能是一次争论比较激烈的会议。刚刚开完的由40多个国家部长参加的预备会上很多观点既有分歧又有共识,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建设性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对本刊记者表示,“大家都预计明年气候变化关注度会升温,到后年可能又会是一个新的高潮。如果能达成新协议的话,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进程。”
解振华告诉记者,与以往不同,这次大会的焦点和难点首先是落实。今年的华沙会议应成为一次落实的会议,首要任务是采取切实行动落实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审评、透明度等巴厘行动计划谈判成果,推动各方尽快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修正案,并在公约相关机制下继续讨论未决问题,同时对德班平台下一步谈判做出规划。发达国家应兑现在历次会议上做出的减排及出资和转让技术的承诺,并进一步提高2020年前行动力度。这是维护各方互信的基础,也是德班平台谈判取得进展的前提和保证。
“谈判不能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年年有成果,最后都不落实。中国主张谈成一个落实一个,这是增加政治互信,进行谈判的基础。”解振华说,中国提出的行动目标一定会认真完成。比如,中方承诺加强“南南合作”,近三年中国每年提供1000万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尽管中国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但依然认真落实了这一承诺。在技术转让问题上,目前已经有了机构也有了机制,现在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果,让国际社会看到过去的谈判成果大家都在落实。再有就是提高减排的力度。
据一些机构测算,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了全球排放量的70%,发展中国家占了30%;而目前已经做出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占总承诺量的70%,发达国家只占了30%。因此,发达国家应加大力度,做出有力度的减排实际行动。
“这次大会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兑现承诺、采取行动、落实共识、增加政治互信。” 解振华说。
“第二大问题在于新的谈判要落实公约。我们的立场是开放的,只要符合公约的基本原则,我们都愿意开展深入的讨论,直至取得共识。坚持公约的框架、坚持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基本原则。”解振华表示,这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其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所有国家的挑战是一致的,大家都要采取行动,按照原则做贡献。这个原则就是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并要在各谈判要素中加以体现。
其二,减排的模式是什么?《京都议定书》是“自上而下”模式,也就是先确定减排总量,然后分配各个发达国家。这一方式的缺陷是即使分配了减排量,一些国家也拒绝实行。另一种方法是“自下而上”,即各国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能力提出目标,做出承诺,但是又会产生各国承诺的减排量偏低,完不成全球的减排目标。因此,有的国家提出“自下而上+评审”的方式,但是这一方式也有不同意见,提出涉及到国家的主权问题,实践中难以落实。
其三,是法律约束力的问题。新协议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各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尚无定论。我们主张先内容、再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新协议各国都要严格遵守,不能有例外。
其四,是统一核查问题。要不要核查,核查时候怎么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下一步要谈判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基本意见是各国措施要有透明度,但也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统计监测核查的能力。
“谈判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各国关注点也不同,发达国家关注减排问题,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适应、资金、技术、透明度、损失损害等一揽子问题共同解决,最后应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案。”解振华强调,“华沙会议至少应当确定谈判题目、时间表、路线图。”(罗燕 赵珺 董彦 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