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第七期系列报道】
编者按:8月25日至30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琼参加了由中国天气网发起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大型科普考察活动。随后发表了数篇音频报道。本文为王琼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播发稿件的集合。
沿着公路,考察团从锡林浩特市一路向西,行走在曾极度恶化的浑善达克沙地中,眼前看到的却是大片大片的绿色。起伏连绵的沙丘上,尽管黄沙还是依稀可见,上面却是早已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沙蒿、条柳等固沙植物。固沙,对于这里生态环境的改观而言,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是我国著名的有水沙漠。曾经的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景观奇特,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和沙泉,一度被称为 "花园沙漠"。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连年干旱,以及人为破坏的影响,这里的沙化程度急速加剧,一些原来固定的沙地由于失去保护而变成了半固定或流动沙地,使这里的沙地系统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中。
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工程实施以来,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境内的各旗市开始了全面、综合的治理。考察团此行便见证了这十多年来沙地治理的成果。
当汽车行走到正蓝旗境内时,公路边的草地上已经见不到羊群了,牛群的数量也屈指可数。近几年,正蓝旗对生态环境重度受损的地区实施了全年禁牧和移民搬迁,把这些地区的牧民转移到城镇周边从事奶牛养殖以及二、三产业,并帮助牧民建设了标准化棚圈、奶站、青储窖等设施,使迁出地的草场得到了明显改善。牧民那木拉家的草场如今就被列入了禁牧区,在从原来的草场搬迁出来之后,他一直从事着奶牛业养殖业。
那拉木:一头奶牛买来1万2、3,搬迁的时候是政府给贷款,30%是自己出的,百分之70是政府给出。咱们这儿搬迁的时候青储窖等设备都给你弄好了。反正是生态啊草啊改变得多。以前沙子、沙窝子,现在移出来了以后变化的多。树也长得好,草也长得好,因为牛羊少了。
同时,正蓝旗政府还在生态相对较好的地区实施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使这些地区牲畜的喂养不全部依靠草场,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集中建设的饲草料基地以及自家种植的青储玉米等。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伊和塔拉嘎查,我们见到了亲自研发并推广青储玉米作为牲畜饲料的牧民哈斯巴特尔。
哈斯巴特尔:85年的时候,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青储玉米,那时是牲畜发展了,草畜矛盾出现了。我就推广这个青储玉米。
除此以外,正蓝旗还实施了退耕还林、舍饲圈养,以及在公路沿线和南部边缘实行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十多年来,当地治理的沙化退化草场面积达到296万亩,比治理前减少了20%;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0%,浑善达克沙地南部边缘的绿色屏障基本形成,有效地遏制了沙地向南扩张的趋势。
正蓝旗气象局副局长陈晓林:连着12年的降水偏少,使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应该是变得越来越差了,但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后,我们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不但没有破坏,而且是逐步逐步地在好转,这就说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人为进行的合理的治理和保护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逐步的恢复。
在应对气候干旱带来的诸多问题的过程中,尽管人对自然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就是我们应该做的。